第七十五章
贤妃受五皇子牵连, 早已被废去妃位,贬为庶人, 囚禁冷宫之中。
宫人抬着玉撵,郑宓与淑太妃一前一后,二人皆神色凝肃。身前身后侍奉的一行宫人侍卫,无一人敢发出声响, 皆是将心弦绷得紧紧的。
在宫中待久了,宫人们闻着味儿都能嗅出此时山雨欲来的气息。
冷宫凄凉, 宫室破旧, 宫门外安排了几个守卫。此地荒僻无人问津, 里头关的不过是些犯了罪不得宠的妇人。此处的守卫, 自然清闲。
那几名守卫站得歪七扭八的,倚靠在宫墙上闲聊。
两位娘娘的玉驾驾临,守卫瞧见, 连忙收敛了嬉笑, 慌不迭地行礼跪拜, 心中则惴惴不安, 不知方才的散漫是否被瞧见了。
玉撵停下, 郑宓在前, 下了撵,径直往里头走,淑太妃紧随其后。她们走得极快, 迈过门槛时, 郑宓因走得急, 险些被绊倒,幸而云桑警醒,扶了她一把。
淑太妃在她身后,想提醒一句“你慢些”,却出不了声,喉咙里像是堵了块石头,嘴唇都在颤抖。
从听那内侍说李槐这个名字,郑宓与淑太妃便都有了猜测。
贤妃自破败的殿门中走出,有宫人立即上前呵斥:“太后娘娘与太妃娘娘驾临,罪妇张氏还不速来跪迎!”
贤妃看到二人,先是眼睛一亮,随即面色灰白,她从前何其风光何其高傲,而如今面前那二人依旧衣裳鲜亮,高处云端,而她却已被碾入泥里。
“罪妇张氏,拜见太后娘娘、太妃娘娘。”贤妃跪地伏拜。
郑宓朝身后瞧了一眼,云桑会意,低低一礼,领着众宫人,留在了庭中。
郑宓与淑太妃走入殿中。贤妃低着头,看着她们从她身前走过,方站了起来,她看了眼外头侍立的那众多宫人,而今,便是这些她从前最不放在眼中的宦官宫婢,都比她尊贵。
外头破落,殿中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郑宓与淑太妃都揣着事,无心去看。
入了殿,淑太妃便径直道:“说罢,你知道什么,都说出来。”
贤妃站在她面前,这殿中只她们三人,似乎也不必摆什么场面,说什么面子上的话了。可贤妃仍是跪下了,道:“明辰病了好几日,求娘娘派个太医给他瞧瞧吧,狱中湿冷,疾病难愈,若不延医问药,恐怕难以支撑。”
淑太妃道:“好。”
她应允得如此干脆,贤妃倒有些意外了。
郑宓道:“明辰所犯,谋逆之罪,陛下顾念手足之情,未曾重责,只将他贬为庶人,关押于宗正寺大狱之中,已是仁慈。希望他余生不负圣恩,痛悔己过。”
这话说的是皇帝宽厚,对上皇第五子明辰已是网开一面,其实是告诉贤妃,明辰要在大狱中囚一世,是好是歹,全凭上意,要她见好就收。
贤妃听得出来,可她拿捏着的这桩秘事,已是她最后的筹码,而明辰的余生却还有漫漫数十年,贤妃不得不再讨要些恩典。
“陛下仁厚,天命所归,泽被万民。明辰是罪人,就在囚室中草草一生了,罪妇没别的心愿,只盼明辰这一生,能完完整整地过完,再留个后嗣,让他不至于血脉断绝,身后无人祭。”
郑宓皱了下眉,她不耐烦再与贤妃周旋,更不耐烦听她得寸进尺,正欲开口,却听淑太妃道:“好,我应你。”
郑宓惊讶,她转头看了淑太妃一眼,却见太妃容色,极为平静,唯有嗓音带着些微颤音:“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
贤妃得偿所愿,自然不再拖延,她自地上站起,开口说道:“是公主从江南回来的那一日。”
她用了旧称,称明苏为公主,说完了第一句,她看向淑太妃,眼中有些恐惧,有些怜悯。
那一日公主自江南归来,一路风尘,颠沛流离,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精神气都像是被抽干净了,模样极是憔悴狼狈。
她被带入宫中见皇帝。
见了皇帝,她依旧为郑宓求情。
可她却是没什么底气的。
郑家倾覆之时,她拼尽了全力,险些搭上自己的命,都未起分毫用处,更何况是这时逃亡出京,被人捉拿回来。
她那时也就十来岁,少年人固执痴情,脾气倔,认定了一人,即便被她抛下,即便自己也身处危境,生死全在他人一念之间,却还是心心念念着,想要心上人活下去,想要为她求得一条生路。
“陛下前一夜是宿在我宫中的,那时他已接到公主翌日入京的奏报了。郑家没了,皇后也殁了,朝中情形早已是翻天覆地,与从前不同了。公主不过一名女子,又为陛下厌弃,回了京又能做什么?我随口问了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公主,他不曾回答,面上却是玩味之意甚浓。我侍奉他多年,对他也算有几分了解,见他这神色,便知公主回京后,日子怕是难熬了。”
她们三人也没寻地方坐下,便就这么立在破破烂烂,四处透风的殿中,贤妃没怎么耽搁,只是不免要思索如何方能将话说明白,毕竟时隔已久,许多细节,都模糊了。
“陛下身边有一名内侍,姓周,周内侍是新近被起用,那阵子,宫中不时便有人因卷入郑氏逆案被发落,有人跌入深渊,自然边有人爬上云端,周内侍是后者,他新到陛下身边侍候,根基浅,还不如何打眼,我便私下与他示好,欲留个引子,往后若想打听什么消息,也方便。”
这是妃嫔们常做的事,向皇帝身边的宫人示好,留些善意,但贤妃这行事,显然就不仅仅是只想留些善意了,她是想往皇帝身边安插眼线。
这胆量,连郑宓都意外。
“御前侍奉的人,第一条便是口风要紧,周内侍自有大好前程,自然是笑脸相迎着便婉拒了我,我也不气馁,仍旧命人与他送些财物。”
“就在公主回京的那一日晚,周内侍突然于深夜叩响了我宫中的后门。他浑身是血,像是刚自血泊中爬出来一般,满面的仓皇恐惧,我宫中的内侍首领认出了他,因知我与他示好,便将他领了进来。”
贤妃看了看郑宓,又将目光落在太妃脸上,道:“那日的事,我便是听他讲的。”
那日,公主被带到紫宸殿,皇帝早等着了。
他那日心情极好,一整日什么事都没做,倒是将一个木柜中的书稿拿出来,摆在御案上翻了又翻。
周内侍知晓,那些皆是郑太傅的手书,郑太傅获罪后,他生平所写诗文,所做文章词赋,全部被付诸一炬,被判作了□□,天下人不得私藏。
可皇帝这里,却留了不少,这些手书,并非诗词,也非而赋,而是从前,郑太傅写来,与皇帝读书之用的文章笺注。
满满一柜,不知多少心血。
皇帝洋洋得意地翻了一阵,像是摆弄什么玩物,直至听宫人来禀,说是公主已入了宫门,他方像是寻到了更有趣的玩物,命人将这些书稿全拿去烧了。
周内侍就在殿中侍奉,他看到公主入殿,心中便是一惊。
信国殿下,宫中人尽皆知的清秀温润,可入殿的人却形容枯槁,面色蜡黄,一身衣衫穿在她身上,便好似挂在了枯树上,空空荡荡,整个人不知瘦成了什么样。
她入殿行礼,便是请罪,请罪之后,又苦求皇帝放过郑宓。
周内侍屏息敛目,听着公主求了一阵,皇帝终于道:“好吧,那你为朕办一事。”
公主自然答应。周内侍没忍住,抬了下头,便看到皇帝的面上笑意阴沉,望着公主的目光,便好似逗弄着老鼠的狸猫。
皇帝站起身,赵梁便要如往日一般跟上,皇帝却止住了他,在殿中环视了一圈,满不在意地点了几名宫人,道:“便由你们几个侍驾。”
周内侍就在这几人中。
侍驾是宫中人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可周内侍却本能地有些害怕,预感这一趟,断不是好事。可皇帝发了话,哪有他小小内侍说不的余地。他只得跟上。
皇帝领着公主到了一处大牢。
宫中设有牢狱,用以关押犯了事的宫人与妃嫔。牢狱建在一处低洼处,里头阴冷潮湿,一眼望进去,昏暗得难以看清。
皇帝兴致盎然,公主则十分疲惫,行走时,腿都是抖的,可她仍是打起了精神,竭力维持着清醒。
他们走到最里头,刑架上吊着一人,那人披头散发,衣衫被血浸透了,身上没一处好地,挂在刑架上,还留了口气。
皇帝站在一旁,笑吟吟的,没开口。
公主先是远远地看了看,她发觉了什么,面色有些变了,踉跄着上前,口道:“李中官!”
也不知她怎么瞧出来的,她上前拨开那人散在脸前的头发,露出一张满是血污的脸。周内侍看了好一会儿才认出这确实是曾经皇后身边最受重用的内侍,李槐。
李槐是官宦人家出身,父祖犯了事,他被充没为奴,成了宦官。因出事那年,他已有十余岁了,十余年的诗词文章与安宁和乐的岁月浸润出来的温文尔雅早已渗入骨髓,此后不论他将性子打磨成了什么样,许多喜好,与内里的秉性,总是不变的。
宫中人人皆知,李槐侍奉皇后与信国公主极为忠心,尤其是信国公主,自她年幼时,李槐便是事事关切,将她照料得极是妥帖,二人的主仆之情,是多年的照料中培养出来的。
相处了久的事物,哪怕只是一条狗,也少不得生出许多情分,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有七情六欲,有欢笑悲喜的人。
公主欲将李槐从刑架上放下来,却解不开那打得死死的绳结,她急得落泪,李槐见了她,却很高兴,唤她殿下,要她不必为他一将死之人费力。
皇帝在边上看着,笑意不减,他挥了下手,命人将李槐放下来。
李槐被挑断了手筋脚筋,根本站不住,一放下来,就倒在地上,公主大急,忙去扶他,皇帝好整以暇地看着,而后慢悠悠道:“朕要你办的事,便是这件了。”
他说着话,不紧不慢地将一旁墙壁上悬挂的宝剑拔出,走到公主身边,将剑放到她手里。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公主愣住了,剑从她手中脱落,掉在了地上,一声铮亮的脆响。
皇帝居高临下地看着她,她摇头:“不……”
皇帝笑,淡淡道:“想要郑宓活,你就得亲手杀了他。”
公主做不到,泪水毫无知觉地流下来,她颤着手,浑身都在发抖,跪在地上,哀求:“换一件,父皇……”
“就是这件。”皇帝丝毫不退让,语气出奇的柔和,“逃亡的滋味,你是知道的,朕要的人,将天下翻过来,都能找得到,你杀了他,朕宽赦郑宓,留她一命,你要不敢动手,朕便命人继续通缉郑宓,就地格杀,将她的人头,送到你面前。”
他步步紧逼,握住了她的命脉。
公主低下头,看向李槐。李槐没多少力气了,一张脸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面目,声音嘶哑,话语却极温和:“小的本就活不成了,殿下只管动手便是,于小的是解脱。殿下不动手,小的也逃不过一个死字。”
他没提郑宓。周内侍听得出来,他是有意的,不想让公主以为,是用他的命换了郑宓的命,让殿下心中留下阴影。
公主拿起了剑,她的手在抖,用剑抵住了李槐的胸口。她下不了手,眼睛里全是眼泪。
周内侍不忍心看,低下了头,但他却听到皇帝的声音。
“这可不行,谋逆之人,哪能死得这般干脆。”
周内侍看了一眼,便见皇帝拨开公主的剑,将剑锋对准了李槐的肩。
公主像是已麻木了。
皇帝叹了口气,道:“连这小事,都不能替朕办成,又何来诚意?朕没工夫陪你耗在这里。郑宓本是逆犯,绝不能赦。”
他说罢要走。
一声惨叫传来,剑锋没入了李槐的肩膀。
在场之人,无不掩面,不忍目睹。
“还有呢。”皇帝却道。
公主拔出了剑,刺入了李槐的腿上,又是一声惨叫。
鲜血流出来,血腥气使人毛骨悚然。
周内侍不敢看,也压根记不得接下去,又是多少剑,他只知道,后来,李槐倒在血泊里,抽搐着,却怎么都断不了气,合不上眼,不知受了多久折磨。
而公主像是已经失了神志,身上脸上溅满了血。
“你可记住了,你今日是用李槐的命,换了郑宓的命。”皇帝最后这般说。
贤妃说完了。
淑太妃问:“周内侍呢?”
“当夜陛下灭口,命人诛杀知情之人,我不敢留下周内侍。”贤妃说道。
恐怕不只是不敢,必然还命人杀了周内侍,且掩去他来过的痕迹,以免惹祸上身。
郑宓来前便隐约有了猜想,可她却没想到,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可怕百倍。
明苏用李槐的命,换了她的命,可那时,她早被刺杀于容城外了。
皇帝用一件虚假的事,骗得明苏亲手将李槐折磨至死。
郑宓不敢想,当明苏发现她受了蒙骗,是何滋味,这些年她又是活在如何锥心的自责痛悔中。
淑太妃抬步走了出去,郑宓也跟着出去。
贤妃见此,忙道:“娘娘不要忘了答允罪妇之事!”
没人答她。
当初,几位皇子争夺储位时,贤妃虽觉信国公主行事霸道,为人偏激,却从未将她放在眼中,且还劝五皇子不必与她争锋,便是因为她知晓这一段秘事。
这般被陛下玩弄于股掌之人,早已注定是枚弃子,陛下也绝不会留她性命,利用完了,必会杀了她。
谁能想到,这枚弃子,竟敢逼宫。
她更是做梦都没想到,这天下,最后是她的。
而她与明辰,沦为罪人,只能仰仗她的仁厚度日。
贤妃怔怔地看着她们离去,她如今什么都不盼了,只盼着太后和淑太妃能遵守承诺,明辰能平安无事。
郑宓与淑太妃离了冷宫,淑太妃神色木然,连招呼都未打一声,便回了南薰殿。
郑宓目送她离去,与人吩咐:“去垂拱殿。”
垂拱殿中,明苏依旧坐在御案后,她已好一些了,只是心头仍旧慌得厉害。
她看了两本奏疏,想要见郑宓,又怕郑宓嫌她过于粘人,明明她今早已十分严肃地与她吩咐过,要她今夜不可再偷跑去她的寝殿了。
明苏不大高兴,她知道,郑宓是怕她受寒,可她这般明令禁止,倒好像她一点也不想见她一般。
明苏起身,在殿中来回踱步。
踱了几圈,又想,也好,她正好可静一静。
她每日去见阿宓,可其实,每次在阿宓身边,她都很煎熬,心中都是愧疚。
她其实不该与阿宓在一起的,她愧对李槐。但凡她还有一丝良心,便不该再与阿宓纠缠。
可她却不舍得,也放不下。
明苏低咳两声,心口抽紧,尖锐地疼。
她放慢呼吸,欲缓一缓,殿门忽然自外推开,郑宓来了。
陛下早有吩咐,太后来此,无需通传。宫人们也早已见怪不怪,太后一入殿,便又关上了殿门。
明苏愣了愣,不知她为何突然来了。
“都退下。”郑宓说道。
殿中几名内侍忙望向明苏,明苏点了下头,众人这才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殿门再度关上。
明苏笑了一下,她的脸色很难看,嘴唇都是白的,眉宇之间十分憔悴。可她的眼神始终温柔,望着郑宓,若无其事地笑道:“你怎么来了?可是想我了?”
郑宓没有回答,她走过来,走到明苏身前,将她揽入怀中,用力地抱紧了她。
※※※※※※※※※※※※※※※※※※※※
为什么我要写这么阴暗的故事。
晚一点还有一章,但不必等,肯定不会早。
还是再推荐一下,我的新文,《你是我的非分之想》,已经开始更新了,大家可以从我的专栏过去,继续一起玩耍。
宫人抬着玉撵,郑宓与淑太妃一前一后,二人皆神色凝肃。身前身后侍奉的一行宫人侍卫,无一人敢发出声响, 皆是将心弦绷得紧紧的。
在宫中待久了,宫人们闻着味儿都能嗅出此时山雨欲来的气息。
冷宫凄凉, 宫室破旧, 宫门外安排了几个守卫。此地荒僻无人问津, 里头关的不过是些犯了罪不得宠的妇人。此处的守卫, 自然清闲。
那几名守卫站得歪七扭八的,倚靠在宫墙上闲聊。
两位娘娘的玉驾驾临,守卫瞧见, 连忙收敛了嬉笑, 慌不迭地行礼跪拜, 心中则惴惴不安, 不知方才的散漫是否被瞧见了。
玉撵停下, 郑宓在前, 下了撵,径直往里头走,淑太妃紧随其后。她们走得极快, 迈过门槛时, 郑宓因走得急, 险些被绊倒,幸而云桑警醒,扶了她一把。
淑太妃在她身后,想提醒一句“你慢些”,却出不了声,喉咙里像是堵了块石头,嘴唇都在颤抖。
从听那内侍说李槐这个名字,郑宓与淑太妃便都有了猜测。
贤妃自破败的殿门中走出,有宫人立即上前呵斥:“太后娘娘与太妃娘娘驾临,罪妇张氏还不速来跪迎!”
贤妃看到二人,先是眼睛一亮,随即面色灰白,她从前何其风光何其高傲,而如今面前那二人依旧衣裳鲜亮,高处云端,而她却已被碾入泥里。
“罪妇张氏,拜见太后娘娘、太妃娘娘。”贤妃跪地伏拜。
郑宓朝身后瞧了一眼,云桑会意,低低一礼,领着众宫人,留在了庭中。
郑宓与淑太妃走入殿中。贤妃低着头,看着她们从她身前走过,方站了起来,她看了眼外头侍立的那众多宫人,而今,便是这些她从前最不放在眼中的宦官宫婢,都比她尊贵。
外头破落,殿中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只是郑宓与淑太妃都揣着事,无心去看。
入了殿,淑太妃便径直道:“说罢,你知道什么,都说出来。”
贤妃站在她面前,这殿中只她们三人,似乎也不必摆什么场面,说什么面子上的话了。可贤妃仍是跪下了,道:“明辰病了好几日,求娘娘派个太医给他瞧瞧吧,狱中湿冷,疾病难愈,若不延医问药,恐怕难以支撑。”
淑太妃道:“好。”
她应允得如此干脆,贤妃倒有些意外了。
郑宓道:“明辰所犯,谋逆之罪,陛下顾念手足之情,未曾重责,只将他贬为庶人,关押于宗正寺大狱之中,已是仁慈。希望他余生不负圣恩,痛悔己过。”
这话说的是皇帝宽厚,对上皇第五子明辰已是网开一面,其实是告诉贤妃,明辰要在大狱中囚一世,是好是歹,全凭上意,要她见好就收。
贤妃听得出来,可她拿捏着的这桩秘事,已是她最后的筹码,而明辰的余生却还有漫漫数十年,贤妃不得不再讨要些恩典。
“陛下仁厚,天命所归,泽被万民。明辰是罪人,就在囚室中草草一生了,罪妇没别的心愿,只盼明辰这一生,能完完整整地过完,再留个后嗣,让他不至于血脉断绝,身后无人祭。”
郑宓皱了下眉,她不耐烦再与贤妃周旋,更不耐烦听她得寸进尺,正欲开口,却听淑太妃道:“好,我应你。”
郑宓惊讶,她转头看了淑太妃一眼,却见太妃容色,极为平静,唯有嗓音带着些微颤音:“把你知道的,都说出来。”
贤妃得偿所愿,自然不再拖延,她自地上站起,开口说道:“是公主从江南回来的那一日。”
她用了旧称,称明苏为公主,说完了第一句,她看向淑太妃,眼中有些恐惧,有些怜悯。
那一日公主自江南归来,一路风尘,颠沛流离,人瘦得只剩一把骨头,精神气都像是被抽干净了,模样极是憔悴狼狈。
她被带入宫中见皇帝。
见了皇帝,她依旧为郑宓求情。
可她却是没什么底气的。
郑家倾覆之时,她拼尽了全力,险些搭上自己的命,都未起分毫用处,更何况是这时逃亡出京,被人捉拿回来。
她那时也就十来岁,少年人固执痴情,脾气倔,认定了一人,即便被她抛下,即便自己也身处危境,生死全在他人一念之间,却还是心心念念着,想要心上人活下去,想要为她求得一条生路。
“陛下前一夜是宿在我宫中的,那时他已接到公主翌日入京的奏报了。郑家没了,皇后也殁了,朝中情形早已是翻天覆地,与从前不同了。公主不过一名女子,又为陛下厌弃,回了京又能做什么?我随口问了句陛下打算如何处置公主,他不曾回答,面上却是玩味之意甚浓。我侍奉他多年,对他也算有几分了解,见他这神色,便知公主回京后,日子怕是难熬了。”
她们三人也没寻地方坐下,便就这么立在破破烂烂,四处透风的殿中,贤妃没怎么耽搁,只是不免要思索如何方能将话说明白,毕竟时隔已久,许多细节,都模糊了。
“陛下身边有一名内侍,姓周,周内侍是新近被起用,那阵子,宫中不时便有人因卷入郑氏逆案被发落,有人跌入深渊,自然边有人爬上云端,周内侍是后者,他新到陛下身边侍候,根基浅,还不如何打眼,我便私下与他示好,欲留个引子,往后若想打听什么消息,也方便。”
这是妃嫔们常做的事,向皇帝身边的宫人示好,留些善意,但贤妃这行事,显然就不仅仅是只想留些善意了,她是想往皇帝身边安插眼线。
这胆量,连郑宓都意外。
“御前侍奉的人,第一条便是口风要紧,周内侍自有大好前程,自然是笑脸相迎着便婉拒了我,我也不气馁,仍旧命人与他送些财物。”
“就在公主回京的那一日晚,周内侍突然于深夜叩响了我宫中的后门。他浑身是血,像是刚自血泊中爬出来一般,满面的仓皇恐惧,我宫中的内侍首领认出了他,因知我与他示好,便将他领了进来。”
贤妃看了看郑宓,又将目光落在太妃脸上,道:“那日的事,我便是听他讲的。”
那日,公主被带到紫宸殿,皇帝早等着了。
他那日心情极好,一整日什么事都没做,倒是将一个木柜中的书稿拿出来,摆在御案上翻了又翻。
周内侍知晓,那些皆是郑太傅的手书,郑太傅获罪后,他生平所写诗文,所做文章词赋,全部被付诸一炬,被判作了□□,天下人不得私藏。
可皇帝这里,却留了不少,这些手书,并非诗词,也非而赋,而是从前,郑太傅写来,与皇帝读书之用的文章笺注。
满满一柜,不知多少心血。
皇帝洋洋得意地翻了一阵,像是摆弄什么玩物,直至听宫人来禀,说是公主已入了宫门,他方像是寻到了更有趣的玩物,命人将这些书稿全拿去烧了。
周内侍就在殿中侍奉,他看到公主入殿,心中便是一惊。
信国殿下,宫中人尽皆知的清秀温润,可入殿的人却形容枯槁,面色蜡黄,一身衣衫穿在她身上,便好似挂在了枯树上,空空荡荡,整个人不知瘦成了什么样。
她入殿行礼,便是请罪,请罪之后,又苦求皇帝放过郑宓。
周内侍屏息敛目,听着公主求了一阵,皇帝终于道:“好吧,那你为朕办一事。”
公主自然答应。周内侍没忍住,抬了下头,便看到皇帝的面上笑意阴沉,望着公主的目光,便好似逗弄着老鼠的狸猫。
皇帝站起身,赵梁便要如往日一般跟上,皇帝却止住了他,在殿中环视了一圈,满不在意地点了几名宫人,道:“便由你们几个侍驾。”
周内侍就在这几人中。
侍驾是宫中人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可周内侍却本能地有些害怕,预感这一趟,断不是好事。可皇帝发了话,哪有他小小内侍说不的余地。他只得跟上。
皇帝领着公主到了一处大牢。
宫中设有牢狱,用以关押犯了事的宫人与妃嫔。牢狱建在一处低洼处,里头阴冷潮湿,一眼望进去,昏暗得难以看清。
皇帝兴致盎然,公主则十分疲惫,行走时,腿都是抖的,可她仍是打起了精神,竭力维持着清醒。
他们走到最里头,刑架上吊着一人,那人披头散发,衣衫被血浸透了,身上没一处好地,挂在刑架上,还留了口气。
皇帝站在一旁,笑吟吟的,没开口。
公主先是远远地看了看,她发觉了什么,面色有些变了,踉跄着上前,口道:“李中官!”
也不知她怎么瞧出来的,她上前拨开那人散在脸前的头发,露出一张满是血污的脸。周内侍看了好一会儿才认出这确实是曾经皇后身边最受重用的内侍,李槐。
李槐是官宦人家出身,父祖犯了事,他被充没为奴,成了宦官。因出事那年,他已有十余岁了,十余年的诗词文章与安宁和乐的岁月浸润出来的温文尔雅早已渗入骨髓,此后不论他将性子打磨成了什么样,许多喜好,与内里的秉性,总是不变的。
宫中人人皆知,李槐侍奉皇后与信国公主极为忠心,尤其是信国公主,自她年幼时,李槐便是事事关切,将她照料得极是妥帖,二人的主仆之情,是多年的照料中培养出来的。
相处了久的事物,哪怕只是一条狗,也少不得生出许多情分,更何况是一个活生生,有七情六欲,有欢笑悲喜的人。
公主欲将李槐从刑架上放下来,却解不开那打得死死的绳结,她急得落泪,李槐见了她,却很高兴,唤她殿下,要她不必为他一将死之人费力。
皇帝在边上看着,笑意不减,他挥了下手,命人将李槐放下来。
李槐被挑断了手筋脚筋,根本站不住,一放下来,就倒在地上,公主大急,忙去扶他,皇帝好整以暇地看着,而后慢悠悠道:“朕要你办的事,便是这件了。”
他说着话,不紧不慢地将一旁墙壁上悬挂的宝剑拔出,走到公主身边,将剑放到她手里。
这意思再明白不过了,
公主愣住了,剑从她手中脱落,掉在了地上,一声铮亮的脆响。
皇帝居高临下地看着她,她摇头:“不……”
皇帝笑,淡淡道:“想要郑宓活,你就得亲手杀了他。”
公主做不到,泪水毫无知觉地流下来,她颤着手,浑身都在发抖,跪在地上,哀求:“换一件,父皇……”
“就是这件。”皇帝丝毫不退让,语气出奇的柔和,“逃亡的滋味,你是知道的,朕要的人,将天下翻过来,都能找得到,你杀了他,朕宽赦郑宓,留她一命,你要不敢动手,朕便命人继续通缉郑宓,就地格杀,将她的人头,送到你面前。”
他步步紧逼,握住了她的命脉。
公主低下头,看向李槐。李槐没多少力气了,一张脸几乎看不出原来的面目,声音嘶哑,话语却极温和:“小的本就活不成了,殿下只管动手便是,于小的是解脱。殿下不动手,小的也逃不过一个死字。”
他没提郑宓。周内侍听得出来,他是有意的,不想让公主以为,是用他的命换了郑宓的命,让殿下心中留下阴影。
公主拿起了剑,她的手在抖,用剑抵住了李槐的胸口。她下不了手,眼睛里全是眼泪。
周内侍不忍心看,低下了头,但他却听到皇帝的声音。
“这可不行,谋逆之人,哪能死得这般干脆。”
周内侍看了一眼,便见皇帝拨开公主的剑,将剑锋对准了李槐的肩。
公主像是已麻木了。
皇帝叹了口气,道:“连这小事,都不能替朕办成,又何来诚意?朕没工夫陪你耗在这里。郑宓本是逆犯,绝不能赦。”
他说罢要走。
一声惨叫传来,剑锋没入了李槐的肩膀。
在场之人,无不掩面,不忍目睹。
“还有呢。”皇帝却道。
公主拔出了剑,刺入了李槐的腿上,又是一声惨叫。
鲜血流出来,血腥气使人毛骨悚然。
周内侍不敢看,也压根记不得接下去,又是多少剑,他只知道,后来,李槐倒在血泊里,抽搐着,却怎么都断不了气,合不上眼,不知受了多久折磨。
而公主像是已经失了神志,身上脸上溅满了血。
“你可记住了,你今日是用李槐的命,换了郑宓的命。”皇帝最后这般说。
贤妃说完了。
淑太妃问:“周内侍呢?”
“当夜陛下灭口,命人诛杀知情之人,我不敢留下周内侍。”贤妃说道。
恐怕不只是不敢,必然还命人杀了周内侍,且掩去他来过的痕迹,以免惹祸上身。
郑宓来前便隐约有了猜想,可她却没想到,真相比她所想的,更可怕百倍。
明苏用李槐的命,换了她的命,可那时,她早被刺杀于容城外了。
皇帝用一件虚假的事,骗得明苏亲手将李槐折磨至死。
郑宓不敢想,当明苏发现她受了蒙骗,是何滋味,这些年她又是活在如何锥心的自责痛悔中。
淑太妃抬步走了出去,郑宓也跟着出去。
贤妃见此,忙道:“娘娘不要忘了答允罪妇之事!”
没人答她。
当初,几位皇子争夺储位时,贤妃虽觉信国公主行事霸道,为人偏激,却从未将她放在眼中,且还劝五皇子不必与她争锋,便是因为她知晓这一段秘事。
这般被陛下玩弄于股掌之人,早已注定是枚弃子,陛下也绝不会留她性命,利用完了,必会杀了她。
谁能想到,这枚弃子,竟敢逼宫。
她更是做梦都没想到,这天下,最后是她的。
而她与明辰,沦为罪人,只能仰仗她的仁厚度日。
贤妃怔怔地看着她们离去,她如今什么都不盼了,只盼着太后和淑太妃能遵守承诺,明辰能平安无事。
郑宓与淑太妃离了冷宫,淑太妃神色木然,连招呼都未打一声,便回了南薰殿。
郑宓目送她离去,与人吩咐:“去垂拱殿。”
垂拱殿中,明苏依旧坐在御案后,她已好一些了,只是心头仍旧慌得厉害。
她看了两本奏疏,想要见郑宓,又怕郑宓嫌她过于粘人,明明她今早已十分严肃地与她吩咐过,要她今夜不可再偷跑去她的寝殿了。
明苏不大高兴,她知道,郑宓是怕她受寒,可她这般明令禁止,倒好像她一点也不想见她一般。
明苏起身,在殿中来回踱步。
踱了几圈,又想,也好,她正好可静一静。
她每日去见阿宓,可其实,每次在阿宓身边,她都很煎熬,心中都是愧疚。
她其实不该与阿宓在一起的,她愧对李槐。但凡她还有一丝良心,便不该再与阿宓纠缠。
可她却不舍得,也放不下。
明苏低咳两声,心口抽紧,尖锐地疼。
她放慢呼吸,欲缓一缓,殿门忽然自外推开,郑宓来了。
陛下早有吩咐,太后来此,无需通传。宫人们也早已见怪不怪,太后一入殿,便又关上了殿门。
明苏愣了愣,不知她为何突然来了。
“都退下。”郑宓说道。
殿中几名内侍忙望向明苏,明苏点了下头,众人这才行了一礼,退了出去。
殿门再度关上。
明苏笑了一下,她的脸色很难看,嘴唇都是白的,眉宇之间十分憔悴。可她的眼神始终温柔,望着郑宓,若无其事地笑道:“你怎么来了?可是想我了?”
郑宓没有回答,她走过来,走到明苏身前,将她揽入怀中,用力地抱紧了她。
※※※※※※※※※※※※※※※※※※※※
为什么我要写这么阴暗的故事。
晚一点还有一章,但不必等,肯定不会早。
还是再推荐一下,我的新文,《你是我的非分之想》,已经开始更新了,大家可以从我的专栏过去,继续一起玩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