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孙权的人事改革
曹丕称帝一晃好几年过去了,对外他三次兴兵伐吴,其中两次御驾亲征,都无果而终;对内大兴制度重建与改革,又有后宫争宠,挺忙。
这一时期孙权的主要精力都在应对曹魏的进攻上,利用刘备死后吴蜀关系出现的转机,重新修复与蜀汉的关系,以此对抗曹魏。与此同时孙权在内部也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不过半途而废了。
这场改革常被人忽视,因为孙权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他的改革动机十分隐秘,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公开示人,这场颇有些神秘的改革与一个小人物有关。这个人名叫暨艳,正史里没有暨艳的传记,他在孙吴的地位并不高,关于他的事迹更多地记录在宋朝人编撰的一部历代名人录里,“暨”这个姓氏很少见,这部书认为在暨姓的历代名人中暨艳算是一位。
暨艳字子休,扬州刺史部吴郡人,个性耿直、刚正不阿,喜欢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吴郡也是孙氏的故里,但孙氏出身寒微,而吴郡向来以出世家大族著称,所谓顾、张、朱、陆“江东四大家族”,其实应该是“吴郡四大家族”,因为他们的祖籍都在吴郡。
暨艳出身于吴郡,对他来说既幸运又不幸。
由于同乡的关系暨艳受到了张温的器重,这个张温就是曾出使蜀汉的那个人,他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中的张氏一族,本来名气就挺大,出使蜀汉归来他的名气更大了。孙权被封为吴王后吴国也设立了尚书台,张温曾在尚书台任职,具体职务是选曹尚书,这个职位品秩不高,只有六百石,与县长、县令差不多,但它掌管官员选拔和考核,相当于吴国的人事部长。
在张温的引荐下暨艳也进入了尚书台,后来张温调离,暨艳竟然接替他担任了选曹尚书这个重要职务,暨艳大概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或者说很有心机,他上任后就开始琢磨孙吴在人事工作方面有没有不足之处。
经过一番调研,暨艳发现不仅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暨艳发现,在孙吴的人事布局中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过大。
这里说的世家大族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像“吴郡四大家族”那样的名门望族,他们兴旺于江东大多已若干代人,势力和影响都很大;二是指跟追随孙氏父子的豪门名将,孙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子承父业,名将渐成豪门。
孙坚和孙策在世时不太重视江东的名门望族,孙策曾奉袁术之命攻打庐江郡太守陆康,导致陆康被杀,“吴郡四大家族”世代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件事让孙氏与吴郡的世家大族彻底对立。孙权接班后着力弥补这种裂痕,所以任用了顾雍、张温、朱据等“吴郡四大家族”成员,还把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经过这些努力,孙权与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在豪门名将方面,孙氏父子依靠他们打天下,所以对他们一向尊崇。孙权是个重情谊的人,忘过记恩,对豪门名将的子弟也都广加延用,每每给予高官重位,一些子弟能力平平,靠着父辈的影响而青云直上。
这两股势力实际上把持了孙吴有限的官员职位,堵塞了有能力但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晋身之阶,汉末两晋门阀制度盛行,孙吴人事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是门阀制度的一个缩影,这是政治体制使然,要打破它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暨艳不想等,也许他本人就出自寒门,进入仕途完全靠的是运气,所以对寒门子弟的境遇感同身受,他现在既然主持人事工作,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此他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改革的重点是郎官的选拔与考核。
郎官是朝廷中下级官员的骨干,汉时最多达5000人,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由五官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署三个部门统管,故也称为三署郎,他们以在天子身边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责,除议郎外均须执戟宿卫殿门,轮流当值。郎官品秩不高,但在天子身边工作,号称天子门生,经常有出任地方长吏的机会,被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又因为朝廷各要害部门的往来流转实际上由他们把持,为办事方便,人们不得不贿以行货,史书称这些郎官为“山郎”。
暨艳认为,孙吴上下庸庸碌碌的郎官比比皆是,大多不符合任职要求,在选曹郎徐彪等人的支持下暨艳开始了大规模的官员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重新确定郎官人选。暨艳、徐彪等人制定的考核标准十分严格,让被考核者压力很大,考核结果出来,只有10%的人合格能继续留在原位,其余均不合格。对不合格者一律给予降职,有的被连降好几级。还有一部分人,在考核中被发现有问题,暨艳、徐彪把他们全部贬为军吏,很多人遭到了这种处分,以至于朝廷设置了专门的营府来管理他们。
整顿官场风气、严格官员的选拔当然是正确的,但暨艳等人发起的这场人事改革力度未免过大,而且从矛头所指来看,显然是针对世家大族的,所以这场改革绝不是一名六百石的官员所能决定的。
有人认为张温是暨艳等人的后台,这其实不可能,张温不是尚书令,虽然他有一定影响力,但种种迹象显示孙权对张温相当不满意。出使蜀汉归来张温多次称颂赞美蜀汉,引起孙权的猜忌,张温出身吴郡大族,在社会上名声很大,有一帮铁杆粉丝,孙权认为这样的人只会惹祸,难以为自己所用。
张温不仅不是孙权的心腹,而且已招致孙权的不满,孙权一直在找机会收拾他,所以这场力度空前的改革不可能由张温在“背后指导”,况且,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的张温也没有理由把改革的矛头对准自己的阵营。
推测起来暨艳、徐彪等人的后台只能是孙权本人,孙权这么做,应该缘于一种矛盾心理。孙权虽然重用世族子弟,但他也知道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他肯定不希望朝堂上下充斥着碌碌庸人,来一场改革,肃清朝堂,整顿吏治,这正是孙权所需要的。
但孙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让他直接出面与世族们交锋,他拉不下这个脸,这些人大都随他们父子兄弟征战多年,一辈接一辈出生入死,用血汗换来了今日的荣耀,把他们的子弟扫地出门,孙权张不开这个嘴。在江山社稷和人情面前孙权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所以他暗中支持暨艳等人搞改革,希望自己不出面也能达到目的,大家要埋怨只能怨暨艳等人。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孙权很吃惊,随着大批官员被贬斥,世族们开始反击,他们争相指责暨艳、徐彪等人主持考核没有出于公心,只讲私人感情。任何一场有实质内容的改革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改革者自身的不足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史书的记载,暨艳等人在对官员考核中,揭发了一些人的隐私和短处,以炫耀自己的弹劾之功,陆逊的弟弟陆瑁曾给暨艳写信让他不要这么做,但暨艳不听。
对暨艳改革的反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充满了埋怨和愤慨,一些很有杀伤力的传言也在滋长,远远超出了暨艳、徐彪等人的掌控能力,连后台老板孙权也大吃一惊。
为安抚众人孙权赶紧出面止损,下令对暨艳、徐彪进行审查。
孙吴黄武三年(224年)暨艳、徐彪二人在狱中自杀,至今这都是一桩历史悬案,真实情况扑朔迷离。暨艳、徐彪也许因激起众怒而恐惧,所以在绝望中自杀,也许另有隐情。如果孙权真是暨艳等人的幕后指使,在民怨已起的情况下他们被罢官、审查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审查中如果暨艳等人交代了一切,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那孙权就太尴尬了,所以他们必须死。
暨艳、徐彪死后孙权可以放手追查,并将事件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在审查中发现张温和暨艳、徐彪有过许多书信往来,孙权下令有关部门把张温抓了起来。
接下来由审查暨艳、徐彪就变成了审查张温,经过“周密调查”,孙权给张温定了罪,决定撤销其一切职务,遣回本郡充当杂役。孙权给张温定的罪有四项:一是举荐暨艳;二是在都督豫章三郡期间不听调遣;三是误信殷礼;四是在人事问题上谋取私利。
第一项罪名已经说了,第二项罪名是说张温出使蜀汉归来,孙权曾派他到豫章、庐陵、鄱阳三郡围剿逃入山中的残兵、奴客,为此孙权从身边拨出5000人马给张温。后来曹丕南征,形势吃紧,孙权命令把这5000人马调回,但张温已经把他们派到深山里,无法调回来。孙权认为幸亏曹丕主动撤兵,否则张温就误了大事。
第三项罪名中说的殷礼,在张温出使蜀汉时曾以郎中的身份随同出使,受到包括诸葛亮在内蜀汉人士的广泛好评,殷礼回来后理应续任郎中,但在张温引荐下他升任了代理户曹尚书,孙权认为这么重大的事张温一个人就包办了。
第四项罪名也有人证,在审查中发现张温私下对人封官许愿,他对一个叫贾原的人说,要举荐他当御史,又告诉一个叫蒋康的人说,让他接替贾原的职务,孙权认为张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自己谋私利。
孙权在给张温定罪的命令里说张温所犯下的罪行本应处死示众,他不忍心那么做才从轻发落。本来是审查暨艳、徐彪,结果让孙权轻易转移了话题,世家大族们的反击打在了棉花上,又白白搭上自己一伙的张温。
骆统等人上书为张温申辩,尽管骆统是孙权的侄女婿,孙权一向对他的意见很重视,但对于他为张温的申辩,孙权不予采纳。张温于是被撤职遣送回吴郡,于六年后病故,他的弟弟张祗、张白也很有才能,名气都不小,也受张温的牵连而废黜。
这一时期孙权的主要精力都在应对曹魏的进攻上,利用刘备死后吴蜀关系出现的转机,重新修复与蜀汉的关系,以此对抗曹魏。与此同时孙权在内部也推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不过半途而废了。
这场改革常被人忽视,因为孙权并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他的改革动机十分隐秘,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公开示人,这场颇有些神秘的改革与一个小人物有关。这个人名叫暨艳,正史里没有暨艳的传记,他在孙吴的地位并不高,关于他的事迹更多地记录在宋朝人编撰的一部历代名人录里,“暨”这个姓氏很少见,这部书认为在暨姓的历代名人中暨艳算是一位。
暨艳字子休,扬州刺史部吴郡人,个性耿直、刚正不阿,喜欢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吴郡也是孙氏的故里,但孙氏出身寒微,而吴郡向来以出世家大族著称,所谓顾、张、朱、陆“江东四大家族”,其实应该是“吴郡四大家族”,因为他们的祖籍都在吴郡。
暨艳出身于吴郡,对他来说既幸运又不幸。
由于同乡的关系暨艳受到了张温的器重,这个张温就是曾出使蜀汉的那个人,他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中的张氏一族,本来名气就挺大,出使蜀汉归来他的名气更大了。孙权被封为吴王后吴国也设立了尚书台,张温曾在尚书台任职,具体职务是选曹尚书,这个职位品秩不高,只有六百石,与县长、县令差不多,但它掌管官员选拔和考核,相当于吴国的人事部长。
在张温的引荐下暨艳也进入了尚书台,后来张温调离,暨艳竟然接替他担任了选曹尚书这个重要职务,暨艳大概是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或者说很有心机,他上任后就开始琢磨孙吴在人事工作方面有没有不足之处。
经过一番调研,暨艳发现不仅有问题,而且问题很大。
暨艳发现,在孙吴的人事布局中世家大族的影响力过大。
这里说的世家大族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像“吴郡四大家族”那样的名门望族,他们兴旺于江东大多已若干代人,势力和影响都很大;二是指跟追随孙氏父子的豪门名将,孙吴实行世袭领兵制,子承父业,名将渐成豪门。
孙坚和孙策在世时不太重视江东的名门望族,孙策曾奉袁术之命攻打庐江郡太守陆康,导致陆康被杀,“吴郡四大家族”世代联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这件事让孙氏与吴郡的世家大族彻底对立。孙权接班后着力弥补这种裂痕,所以任用了顾雍、张温、朱据等“吴郡四大家族”成员,还把自己的侄女也就是孙策的女儿嫁给了陆逊,经过这些努力,孙权与江东大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缓和。
在豪门名将方面,孙氏父子依靠他们打天下,所以对他们一向尊崇。孙权是个重情谊的人,忘过记恩,对豪门名将的子弟也都广加延用,每每给予高官重位,一些子弟能力平平,靠着父辈的影响而青云直上。
这两股势力实际上把持了孙吴有限的官员职位,堵塞了有能力但没有背景的寒门子弟晋身之阶,汉末两晋门阀制度盛行,孙吴人事方面存在的这些问题只是门阀制度的一个缩影,这是政治体制使然,要打破它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暨艳不想等,也许他本人就出自寒门,进入仕途完全靠的是运气,所以对寒门子弟的境遇感同身受,他现在既然主持人事工作,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为此他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改革的重点是郎官的选拔与考核。
郎官是朝廷中下级官员的骨干,汉时最多达5000人,分议郎、中郎、侍郎、郎中四等,由五官将署、左中郎将署、右中郎将署三个部门统管,故也称为三署郎,他们以在天子身边守卫门户、出充车骑为主责,除议郎外均须执戟宿卫殿门,轮流当值。郎官品秩不高,但在天子身边工作,号称天子门生,经常有出任地方长吏的机会,被人视为出仕的重要途径。又因为朝廷各要害部门的往来流转实际上由他们把持,为办事方便,人们不得不贿以行货,史书称这些郎官为“山郎”。
暨艳认为,孙吴上下庸庸碌碌的郎官比比皆是,大多不符合任职要求,在选曹郎徐彪等人的支持下暨艳开始了大规模的官员考核,根据考核结果重新确定郎官人选。暨艳、徐彪等人制定的考核标准十分严格,让被考核者压力很大,考核结果出来,只有10%的人合格能继续留在原位,其余均不合格。对不合格者一律给予降职,有的被连降好几级。还有一部分人,在考核中被发现有问题,暨艳、徐彪把他们全部贬为军吏,很多人遭到了这种处分,以至于朝廷设置了专门的营府来管理他们。
整顿官场风气、严格官员的选拔当然是正确的,但暨艳等人发起的这场人事改革力度未免过大,而且从矛头所指来看,显然是针对世家大族的,所以这场改革绝不是一名六百石的官员所能决定的。
有人认为张温是暨艳等人的后台,这其实不可能,张温不是尚书令,虽然他有一定影响力,但种种迹象显示孙权对张温相当不满意。出使蜀汉归来张温多次称颂赞美蜀汉,引起孙权的猜忌,张温出身吴郡大族,在社会上名声很大,有一帮铁杆粉丝,孙权认为这样的人只会惹祸,难以为自己所用。
张温不仅不是孙权的心腹,而且已招致孙权的不满,孙权一直在找机会收拾他,所以这场力度空前的改革不可能由张温在“背后指导”,况且,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的张温也没有理由把改革的矛头对准自己的阵营。
推测起来暨艳、徐彪等人的后台只能是孙权本人,孙权这么做,应该缘于一种矛盾心理。孙权虽然重用世族子弟,但他也知道什么人能用,什么人不能用,他肯定不希望朝堂上下充斥着碌碌庸人,来一场改革,肃清朝堂,整顿吏治,这正是孙权所需要的。
但孙权是一个重情义的人,让他直接出面与世族们交锋,他拉不下这个脸,这些人大都随他们父子兄弟征战多年,一辈接一辈出生入死,用血汗换来了今日的荣耀,把他们的子弟扫地出门,孙权张不开这个嘴。在江山社稷和人情面前孙权最终还是选择了前者,所以他暗中支持暨艳等人搞改革,希望自己不出面也能达到目的,大家要埋怨只能怨暨艳等人。
但接下来发生的事让孙权很吃惊,随着大批官员被贬斥,世族们开始反击,他们争相指责暨艳、徐彪等人主持考核没有出于公心,只讲私人感情。任何一场有实质内容的改革都会触及一些人的利益,而改革的过程中因为改革者自身的不足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根据史书的记载,暨艳等人在对官员考核中,揭发了一些人的隐私和短处,以炫耀自己的弹劾之功,陆逊的弟弟陆瑁曾给暨艳写信让他不要这么做,但暨艳不听。
对暨艳改革的反击之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充满了埋怨和愤慨,一些很有杀伤力的传言也在滋长,远远超出了暨艳、徐彪等人的掌控能力,连后台老板孙权也大吃一惊。
为安抚众人孙权赶紧出面止损,下令对暨艳、徐彪进行审查。
孙吴黄武三年(224年)暨艳、徐彪二人在狱中自杀,至今这都是一桩历史悬案,真实情况扑朔迷离。暨艳、徐彪也许因激起众怒而恐惧,所以在绝望中自杀,也许另有隐情。如果孙权真是暨艳等人的幕后指使,在民怨已起的情况下他们被罢官、审查显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在审查中如果暨艳等人交代了一切,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那孙权就太尴尬了,所以他们必须死。
暨艳、徐彪死后孙权可以放手追查,并将事件引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在审查中发现张温和暨艳、徐彪有过许多书信往来,孙权下令有关部门把张温抓了起来。
接下来由审查暨艳、徐彪就变成了审查张温,经过“周密调查”,孙权给张温定了罪,决定撤销其一切职务,遣回本郡充当杂役。孙权给张温定的罪有四项:一是举荐暨艳;二是在都督豫章三郡期间不听调遣;三是误信殷礼;四是在人事问题上谋取私利。
第一项罪名已经说了,第二项罪名是说张温出使蜀汉归来,孙权曾派他到豫章、庐陵、鄱阳三郡围剿逃入山中的残兵、奴客,为此孙权从身边拨出5000人马给张温。后来曹丕南征,形势吃紧,孙权命令把这5000人马调回,但张温已经把他们派到深山里,无法调回来。孙权认为幸亏曹丕主动撤兵,否则张温就误了大事。
第三项罪名中说的殷礼,在张温出使蜀汉时曾以郎中的身份随同出使,受到包括诸葛亮在内蜀汉人士的广泛好评,殷礼回来后理应续任郎中,但在张温引荐下他升任了代理户曹尚书,孙权认为这么重大的事张温一个人就包办了。
第四项罪名也有人证,在审查中发现张温私下对人封官许愿,他对一个叫贾原的人说,要举荐他当御史,又告诉一个叫蒋康的人说,让他接替贾原的职务,孙权认为张温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为自己谋私利。
孙权在给张温定罪的命令里说张温所犯下的罪行本应处死示众,他不忍心那么做才从轻发落。本来是审查暨艳、徐彪,结果让孙权轻易转移了话题,世家大族们的反击打在了棉花上,又白白搭上自己一伙的张温。
骆统等人上书为张温申辩,尽管骆统是孙权的侄女婿,孙权一向对他的意见很重视,但对于他为张温的申辩,孙权不予采纳。张温于是被撤职遣送回吴郡,于六年后病故,他的弟弟张祗、张白也很有才能,名气都不小,也受张温的牵连而废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