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高下
随着评审工作的展开,一些不错的诗词作品,开始在各船上传播开来,从一艘船,到另一艘船,速度很快。不少人纷纷拿出文房四宝,抄录誊写,可用之对比学习;而到了青楼画舫那边,更受重视,当即有专人研究,看适合谱上什么样的曲子,从而给姑娘们弹奏吟唱——
这个世界,可没有电子行业一说,作品的传播,除了刊印成书,推而销售之外,更多的在于口口相传。主要的渠道形式,或者写于某些热门景点显眼处,但凡有人路过,都能看见;或者题于大酒楼的墙壁之上;以及,由青楼的姑娘和梨园歌姬谱曲传唱。
最后一种,影响力尤其广泛。
因此就算没有版权一说,收不到任何酬劳,但诗人们还是趋之若鹜,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谱上曲调,并以此为荣。
唐时便有一则小故事,说得是三位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以及高适出去喝酒,听歌姬奏乐唱歌。当时三人打赌,看歌姬所唱的乐章采自谁的作品最多,并以此定名气高下。
当其时前面三女所唱,其中两首采自王昌龄的诗,一首采自高适的作品,于是他们两人就窃喜不已,等着看王之涣的笑话。
这时候王之涣指着最后的、长得最漂亮的那位歌姬说,如果此女所唱,不是自家作品,从此以后,终生避席。
等到那歌姬开口吟唱,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昌龄与高适,大为佩服。
由此可见,诗词入曲,早成潮流,为一大雅事。
“哗,是张致元的词!”
“终于审核到他的作品了。”
“评价很高呀,吴向恒先生评曰:‘当为三甲’;林远山先生的评价为‘行云流水,文义清新’……”
“快拿过来,让我抄一份。”
一阵骚动,人声鼎沸。至此,本届道安诗会掀起了一阵小高潮。
……
江家座船上,早有专门的人手传来讯息,并抄录了词作过来。
朱八珍哈哈大笑:“致元果真大才也。”
张致元微微一笑,似乎早就成竹在胸,道:“既然蒙受朱馆主之托,岂能敷衍了事,自当尽全力,幸未辱命。”
其实他本身,是不大愿意当八珍镖局的诗会代表。只是因为之前朱家对他有恩,又许了重酬,这才答应。
两人一唱一和,那边江知年爷孙听得气呼呼。对方这般造作,摆明了就是要落江家的面子。
“文绉绉的家伙,酸不可言……”
江静儿恨得牙痒痒的,如果是在擂台上,她早蹦跳起来,一枪就将这瘦巴巴的叫什么张致元的给挑了,再抽上几大嘴巴,让他能说会道,哼哼!
江知年干咳一声:“恭喜朱兄,结果已知,可得回去好好庆贺庆贺。”这是在变相下逐客令。
不料朱八珍呵呵一笑,摆摆手:“不急,知年兄,我还要等着看你们的结果呢。如果能取到好名次,自当恭贺。”
江知年心里暗骂:恭贺个屁,你这是要等着看笑话呢……请来的叶君生临场失踪,孙女肚子里那点墨水估计不够半杯子,结果早就显而易见,初选就被刷下来了。
恼怒归恼怒,但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如果撕破脸皮逐客,那就显得自家度量太小,传出去,忒难听。
……
木楼之中,彭青山刚刚饮尽一杯素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张致元的那一首《念奴娇》:倒是巧,自己所写,也是《念奴娇》,不过观其词句,虽然算得上是佳作,但比起自己那一首,在意境之上,只怕还是略逊一筹……
洞悉了一位有力对手的作品,他信心大涨,嘴角露出微笑:接下来,就看郭南明的了。
身边的朋友弹了弹纸张,啧啧有声,道:“青山兄,这趟那张致元居然成为商家代表,简直是自折声誉嘛。”
读书人清高,商人逐利,两者本来泾渭分明,如张致元这般有了秀才功名,前途一片大好的,委身当八珍镖局的诗会代表,确实有些不合时宜。
彭青山笑道:“人各有志,无需过多指责。”倒表现得豁达开明,至于是真心还是假意,估计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约莫一炷香时间后,外面再度骚动起来,原来正是彭青山所写的作品被抽出来了,亦是一首词:《念奴娇》。
这一首,四位评委的评价更高,直言比张致元那一首要好,意境更高一筹。
讯息传来,木楼内一片欢腾,无数的恭祝庆贺之词,滚滚而来,大家都端着杯子,上来敬酒。
彭青山意气风发,来者不拒,一连十余杯下肚,脸不变色。他文武双全,本就有千杯不醉的海量。此刻玉树临风,脸上洋溢出动人的笑容,终于从哥哥身亡的打击中稍稍解脱了出来。
心情逐渐好转。
……
道安府里,雅室内,郭南明手中正拿着两张素纸在看。上面所写,霍然是两首《念奴娇》,分别出自张致元和彭青山之手——
因为道安诗会的缘故,道安府今晚开了特例,子时才关闭城门,因此传递消息,并无阻滞。
不多会,郭南明已看完,将两纸折叠起,径直放到灯火上,焚烧掉。他脸上,尽是寂寥之意,叹息道:“张致元彭青山,原来你们只得这般水平,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摇摇头,又喃喃道:“看来这冀州,再无值得期待之辈,我还是早些动身,游学江南吧,只希望那些江南才子,不会让我失望。”
纸张渐渐被烧成灰烬,掉落下来,散了一地。
人生,真是寂寞如灰。
……
“好词,好一首《念奴娇》!”
内厅之上,宋老夫子激动得白须都翘了起来,神情极为罕见。
那边吴向恒忙问:“可是郭南明之作?”
宋老夫子笑道:“舍他其谁?又是一首《念奴娇》,但措辞之妙,妙如清风;意境之高,可上青云,就连老夫,都自愧不如呀。”
这评语,算是高到顶点。
其他三人忙着抢来观看,无不拍案称赞,反复读着,久久不愿放下。
“道安诗会,当以此词为魁!”
宋老夫子立刻下了定论。
“必须的。”
根本没有反对的意见。
“既然如此,我们这就宣布结果吧,郭南明为魁首,彭青山次之,张致元再次之。”
“好的。”
这时候,刘志清忽道:“咦?这里还有一首词,就剩最后一首了。”
宋文博摆手笑道:“剩多少首都无关大雅了。”
刘志清点点头,自是认同:“那是……不过还是评一评吧,免得授人话柄。”说着,抽出那首词,开始看起来。
这个世界,可没有电子行业一说,作品的传播,除了刊印成书,推而销售之外,更多的在于口口相传。主要的渠道形式,或者写于某些热门景点显眼处,但凡有人路过,都能看见;或者题于大酒楼的墙壁之上;以及,由青楼的姑娘和梨园歌姬谱曲传唱。
最后一种,影响力尤其广泛。
因此就算没有版权一说,收不到任何酬劳,但诗人们还是趋之若鹜,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谱上曲调,并以此为荣。
唐时便有一则小故事,说得是三位著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以及高适出去喝酒,听歌姬奏乐唱歌。当时三人打赌,看歌姬所唱的乐章采自谁的作品最多,并以此定名气高下。
当其时前面三女所唱,其中两首采自王昌龄的诗,一首采自高适的作品,于是他们两人就窃喜不已,等着看王之涣的笑话。
这时候王之涣指着最后的、长得最漂亮的那位歌姬说,如果此女所唱,不是自家作品,从此以后,终生避席。
等到那歌姬开口吟唱,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王昌龄与高适,大为佩服。
由此可见,诗词入曲,早成潮流,为一大雅事。
“哗,是张致元的词!”
“终于审核到他的作品了。”
“评价很高呀,吴向恒先生评曰:‘当为三甲’;林远山先生的评价为‘行云流水,文义清新’……”
“快拿过来,让我抄一份。”
一阵骚动,人声鼎沸。至此,本届道安诗会掀起了一阵小高潮。
……
江家座船上,早有专门的人手传来讯息,并抄录了词作过来。
朱八珍哈哈大笑:“致元果真大才也。”
张致元微微一笑,似乎早就成竹在胸,道:“既然蒙受朱馆主之托,岂能敷衍了事,自当尽全力,幸未辱命。”
其实他本身,是不大愿意当八珍镖局的诗会代表。只是因为之前朱家对他有恩,又许了重酬,这才答应。
两人一唱一和,那边江知年爷孙听得气呼呼。对方这般造作,摆明了就是要落江家的面子。
“文绉绉的家伙,酸不可言……”
江静儿恨得牙痒痒的,如果是在擂台上,她早蹦跳起来,一枪就将这瘦巴巴的叫什么张致元的给挑了,再抽上几大嘴巴,让他能说会道,哼哼!
江知年干咳一声:“恭喜朱兄,结果已知,可得回去好好庆贺庆贺。”这是在变相下逐客令。
不料朱八珍呵呵一笑,摆摆手:“不急,知年兄,我还要等着看你们的结果呢。如果能取到好名次,自当恭贺。”
江知年心里暗骂:恭贺个屁,你这是要等着看笑话呢……请来的叶君生临场失踪,孙女肚子里那点墨水估计不够半杯子,结果早就显而易见,初选就被刷下来了。
恼怒归恼怒,但正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如果撕破脸皮逐客,那就显得自家度量太小,传出去,忒难听。
……
木楼之中,彭青山刚刚饮尽一杯素酒,摆在他面前的,正是张致元的那一首《念奴娇》:倒是巧,自己所写,也是《念奴娇》,不过观其词句,虽然算得上是佳作,但比起自己那一首,在意境之上,只怕还是略逊一筹……
洞悉了一位有力对手的作品,他信心大涨,嘴角露出微笑:接下来,就看郭南明的了。
身边的朋友弹了弹纸张,啧啧有声,道:“青山兄,这趟那张致元居然成为商家代表,简直是自折声誉嘛。”
读书人清高,商人逐利,两者本来泾渭分明,如张致元这般有了秀才功名,前途一片大好的,委身当八珍镖局的诗会代表,确实有些不合时宜。
彭青山笑道:“人各有志,无需过多指责。”倒表现得豁达开明,至于是真心还是假意,估计只有他自己才知道。
约莫一炷香时间后,外面再度骚动起来,原来正是彭青山所写的作品被抽出来了,亦是一首词:《念奴娇》。
这一首,四位评委的评价更高,直言比张致元那一首要好,意境更高一筹。
讯息传来,木楼内一片欢腾,无数的恭祝庆贺之词,滚滚而来,大家都端着杯子,上来敬酒。
彭青山意气风发,来者不拒,一连十余杯下肚,脸不变色。他文武双全,本就有千杯不醉的海量。此刻玉树临风,脸上洋溢出动人的笑容,终于从哥哥身亡的打击中稍稍解脱了出来。
心情逐渐好转。
……
道安府里,雅室内,郭南明手中正拿着两张素纸在看。上面所写,霍然是两首《念奴娇》,分别出自张致元和彭青山之手——
因为道安诗会的缘故,道安府今晚开了特例,子时才关闭城门,因此传递消息,并无阻滞。
不多会,郭南明已看完,将两纸折叠起,径直放到灯火上,焚烧掉。他脸上,尽是寂寥之意,叹息道:“张致元彭青山,原来你们只得这般水平,实在太让我失望了。”
摇摇头,又喃喃道:“看来这冀州,再无值得期待之辈,我还是早些动身,游学江南吧,只希望那些江南才子,不会让我失望。”
纸张渐渐被烧成灰烬,掉落下来,散了一地。
人生,真是寂寞如灰。
……
“好词,好一首《念奴娇》!”
内厅之上,宋老夫子激动得白须都翘了起来,神情极为罕见。
那边吴向恒忙问:“可是郭南明之作?”
宋老夫子笑道:“舍他其谁?又是一首《念奴娇》,但措辞之妙,妙如清风;意境之高,可上青云,就连老夫,都自愧不如呀。”
这评语,算是高到顶点。
其他三人忙着抢来观看,无不拍案称赞,反复读着,久久不愿放下。
“道安诗会,当以此词为魁!”
宋老夫子立刻下了定论。
“必须的。”
根本没有反对的意见。
“既然如此,我们这就宣布结果吧,郭南明为魁首,彭青山次之,张致元再次之。”
“好的。”
这时候,刘志清忽道:“咦?这里还有一首词,就剩最后一首了。”
宋文博摆手笑道:“剩多少首都无关大雅了。”
刘志清点点头,自是认同:“那是……不过还是评一评吧,免得授人话柄。”说着,抽出那首词,开始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