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南方归心
  那藕粉初时发浑,透明好似皮冻一般,没多一会碗中液体突然变成了粉色,美丽异常,众人大奇。
  宇文浩命待从在众人碗中滴了一滴蜂蜜,一服甜香之气随着热气发出,众人忙再喝一口,口齿生津。
  宇文浩也盛了一碗,放了一勺蜂蜜喝了一口心中大赞,随即开口道:“此物名曰藕粉,你等回去之后用石磨碾碎,提取汁水沉淀晾干后磨碎烧开即可食用。”
  藕渣可配合麦面制成藕饼,以此充饥可再坚持数月,那莲子采摘入库,皆做为冬季备粮。
  众人听到宇文浩的言语,不由心中惊叹拜服,随即每人带上了一包藕粉快马回到了各自驻地。
  淅淅沥沥几个月的小雨终于停歇,天蓝如洗,刚出的太阳甚是刺眼,苏州到处都是百姓挖莲藕采莲蓬的场景。
  自从各贵族自宇文浩处学得藕粉的制作方法之后,纷纷集中百姓采莲挖藕,第一批藕粉做好之后,各地都煮了一锅藕粉汤。
  那藕粉汤下肚之后不但有饱腹感,而且身心舒畅毫不寡淡,发现妙处之后,苏州百姓纷纷主动挖藕。
  值此大灾之年苏州百姓居然前所未有的团结起来,大家主动上交粮食,有杀神坐阵,各贵族也不敢贪没。
  将粮食磨成面粉,配上藕渣,做成的藕饼虽然不好吃,但配合藕粉也别有一番滋味,百姓借此得以活命。
  如此百年难得一见的洪灾,南方大地早已哀鸿遍野,杨广也只得上表长安请求救济,北方虽未遭灾但粮食产量也不是很多。
  正忧愁之际,宫外一待卫匆匆而来跪道:“启奏陛下,韩擒虎将军在宫门外求见。”
  杨素坐阵南朝,如今派遣韩擒虎突然到了长安,杨坚自是重视,忙唤至殿中开口道:“韩将军,南方又生变故?”
  韩擒虎单膝跪地道:“陛下南方数十万大军已数月未发粮响,陛下当慎重,恐再生变故啊!”
  听到韩擒虎的汇报,杨坚眉头更紧,开口道:“韩将军先回驿馆休息,三日之内我为你筹划十万石粮食,用以军用。”
  韩擒虎跪谢告辞而去,泰和殿中杨坚召集群臣开口道:“现今南方大灾,国库存粮也已不多,如今该如何?”
  听到杨坚的问话,下方各大臣纷纷低首,不敢接话,最终一姓崔的御史上前开口道:“陛下老臣曾在随州做过牧守,那随州地广人稠,各库中常年都有余粮,如今唯有随州能出十万石粮食。”
  听到那御史言语,杨坚目光一凝,脑海中不由想起当日那宁死不屈的身影,杨坚缓缓开口道:“那随州有何不同?”
  随州之事虽已过了数年,但朝中元老都知道当初杨坚和宇文盛的事情,那崔姓御史理了理思路道:“随州内部多年来形成了一套独有的体系,每年百姓努力恳荒,粮食产量每年递增。”
  “百姓为何主动恳荒?莫非是当地官员要求的结果?”杨坚开口问道。
  那随州百姓每年上交的赋税都居于各州之首,实则百姓自己有自己的土地,土地越多,那赋税交的便多,当地官员贵族见此自是高兴,反而帮助支持百姓恳荒。
  听到崔姓御史的言语,场中诸人无不大惊,杨坚也是好奇,那人再开口道:“臣任随州牧期间曾仔细研究过,那随州之前官制大有不同,官员各司其职,环环相扣,效率远高于我朝现状。”
  杨坚面无表情,听到崔姓御史言语直接下令道:“来人速派八百里加急赶往随州,看随州是否尚有余粮,连夜回报长安。”
  众官员听到崔御史的言语皆不敢搭话,场中寂静,杨坚开口道:“今日便议论至此,明日朝上再议。”
  第二日与往常一栏众臣盘膝坐于下首,杨坚坐在台上,宫门外一待卫行至殿中,单膝跪地道:“启奏陛下那随州牧言称州库之中尚有余粮十余万石,若有需要还可筹集。”
  听到来人回答,场中气氛一下压抑下来,杨坚面不改色挥退待卫开口道:“崔卿家,那随州与我大隋有何不同?”
  崔御史听闻问话,忙开口道:“那随州设中书令,下设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刑部)、民部、工部。”
  “那六部听命于中书令,六部之首中做中书,皆听从中书令命令,并有专门的监督部门,对于百姓更是宽松无比,赋税并不多,但那随州百姓个个干劲十足,赋税反而高居众州之首。”
  杨坚听到崔姓御史的言语并未多言,沉默良久挥了挥手道:“今日便如此,崔爱卿留下,余下都散去吧!”
  待群臣散去,杨坚呢喃道:“宇文盛没想到多年之后你仍有事情能压我一头,你若在你我合力这天下有谁能挡。”
  感慨完后杨坚于后宫召见冯御史,详细询问了随州吏治,随即召集太师;太傅一起商讨,要对隋朝的吏治进行改革。
  韩擒虎持杨坚诏令,赶往随州征调钱粮十五万石往金陵而去。
  江都城中韩擒虎交予了其粮食五万石,余下皆运到了金陵城中。
  南方各地每日都有上表,杨广将五万石粮食分发各地仍然捉襟见肘,整理上表杨广发现仍然没有苏州的求救表。
  杨广大奇,亲自前往苏州,杨破军得知后率众出城相迎,进城之后杨广见到苏州城的景像心中大奇。
  与宇文浩一同到了牧主府,宇文浩唤人煮了一锅藕粉汤,倒了一勺蜂蜜亲自端给了杨广开口道:“我苏州百姓全靠此得以活命。”
  听到宇文浩的回答,看着眼前粉色的汤汁,杨广忍不住喝上了一口,随即猛喝数口,将一碗藕粉一扫而光,仍然意犹未尽。
  “殿下感觉如何?”宇文浩出言问道。
  “妙哉,破军不知乃何物所制?”杨广问道。
  “此乃那随处可见的莲藕制得。”听到宇文浩的言语,杨广命人再次盛了一碗。
  当天宇文浩组织了言语,向杨广介绍了自己对苏州城的政策,杨广听后不由大奇开口问道:“破军你如此做,那南方贵族难道没有怨言?”
  听到杨广的问话,宇文浩笑了笑开口问道:“殿下往日百姓每年收粮只有数石,便是半数上缴又有多少?如今百姓有了自己的土地,每年产量十数万石,便是收三交一也远超先前,各贵族焉有不愿。”
  听到宇文浩的言语,杨广尚自不信,无奈之下,宇文浩将杨广带着在苏州地界游览起来,杨广所见百姓此时无不忙着制做藕粉。
  虽是大灾之年,百姓却面无忧色,见此杨广感叹,随后宇文浩上奏道:“殿下如今百废待兴,南方天气暖和,殿下何不颁下法令,让各地百姓开荒种田。”
  每名劳力三亩良田,不出三年南方必当百姓安居,杨破军救过杨广的性命,此时又有苏州之例在前,宇文浩开口,杨广自是记在心中。
  回到广陵之后,杨广将剩余的麦子都播给了宇文浩做为种子。
  南方其余各地此时尚难以裹腹,宇文浩所言杨广尚未推行。
  梅雨过后天气转晴,宇文浩命苏州百姓开恳田地,发下了种子,家家户户见此无不感恩牧主杨破军。
  大灾之年在苏州百姓的努力下,苏州人口并未减少,如今百姓回归,在杨破军的协助下,百姓很快恢复了屋舍。
  田地里面到处是百姓忙的身影,冬去春来,苏州百姓靠藕粉汤,藕饼和莲子度过了灾年,看着眼前半人高的麦子。
  百姓高兴,宇文浩近一年来琢磨自己重生之迷,一无所获,最终索性将其放在了脑后,一心一意关注起了眼前之事。
  夏天又是连续的艳阳天,杨广期间到了苏州数次,到了小满时节,宇文浩派人请来杨广到了苏州。
  看到苏州黄澄澄的一片,适逢大丰收,杨广与宇文浩漫步田间,亲眼见到百姓那笑的合不拢的嘴。
  杨广不由开口问道:“老乡,这麦子今年收成如何?”
  见到问话之人身穿绸布,气宇不凡,那老农忙回道:“今年遇到了好年程,小老儿家有十二亩田,今年收成当有数十石。”
  听到那人所言,杨广目瞪口呆,当日告辞回到江都,不日便结合宇文浩所言推下了新的制度。
  杨坚结合崔御史的建议,进行改革,历尽半年终于初见皱形。
  朝中设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下设六部,上有太师、太傅、宰相三职。
  当天诏令天下,消息传来,宇文浩大奇,杨广则兴奋异常,此令与自己所想不谋而合,杨广当即大力改革南方。
  南方士族开始有抵触,可是后来得到了好处,无不赞同,南方士族无不归心,那南朝皇宫之上的龙脉一声轻吟。
  长安城宫中杨坚心中大惊,其与龙脉相合之时居然没有那么大的排斥。
  想到此处杨坚心中高兴,更加大力改革,这可急坏了九族,九门再次汇合一处想要一起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