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李斯与三公九卿制
说起官职体系,赵括脑海里顿时浮现出了一个人。
李斯。
他知道那位跟随荀子身边的年轻人在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不过,这位年轻人并不善谈,平日里总是献言寡语的,擅长倾听,赵括也曾跟这位年轻人聊过天,他发现李斯身上有很多跟韩非相似的东西,两人都对法制是非常看重的,并且都是不爱说话,汲取知识的速度非常的快,脑袋很灵活。
可实际上,李斯跟韩非是完全不同的。韩非在倾听他人的言语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为什么。这让他拥有了不断探索的毅力,他企图用法制来解释社会的兴盛衰亡,他阐述法制的本质,确定定义。而李斯可能想到的是,怎么做。故而,他更多的看重法制的实际作用,更偏向于实践。
赵括觉得,这个年轻人一定能帮上自己。
当他去找李斯的时候,李斯正夹在荀子和公孙龙之间,无法脱身,在短短的时日里,荀子就为儒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于公孙龙的辩论,制定了一套属于儒者的逻辑学定论,荀子是最看不起名家的,他一直都认为名家的学说没有半点的用处,不能拿来济世安民,可是真正与公孙龙辩论之后,荀子还是找到了名家的可取之处。
他对名家的评价也与从前不同了,名家也不是没有半点的作用,是仅有一点点作用的无用学派。
而公孙龙也改进了名家学说,名家学说在逻辑学,哲学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可是他的确是跟荀子所说的那样,没有具体的政治主张,名家的政治主张只有停止战争,无厚去尊这类,这只能说是一种提倡,算不上是治国的方针,公孙龙通过这段时日里自己与众人的辩论,在停止战争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民休息,遏制贵族、官吏的私产,轻徭薄赋等政治主张。
这使得名家一跃而成为了可以被诸侯们所重用的学派。
两人受益匪浅,李斯当然收获也是不少的,虽然他对两人的观点都不认同。当赵括到来的时候,荀子正在火热的跟公孙龙大战,甚至都没有看到前来的赵括,李斯急忙走上前,拜见赵括。赵括笑着,看向了荀子两人,两人正按着君王之德开始了辩论,荀子认为,君王的道德在于他的主张,他的所为。
而公孙龙却认为君王的道德在于他的最后政绩,干得好了,让国家强大起来了就是明君,干不好再说什么他都是昏君。
李斯站在一旁,安静的听着。
“我这次来,是来找你的。”,赵括忽然开口说道。
李斯一愣,看了看赵括,这才问道:“不知道您有什么吩咐?”
“看来,他们还得辩论好长一段时间,还是去我那里说吧。”
当赵括带着李斯来到了自己院落的时候,门客们都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斯,方才询问道:“荀子呢?”,赵括笑着说道:“我是找李斯有事,荀子并没有跟我过来。”,众人更加惊讶了,打量着面前的年轻人,这些人认识李斯,完全是因为他是荀子的弟子,李斯从不曾参与辩论,平日里总是在倾听,众人也不知道他的才能。
赵括跟李斯坐在院落内,这才从自己的身边拿出了一塌厚厚的竹简,放在了他的面前。
“您看...这是我整理过的官吏制度,尚未成型...”,赵括并没有多说什么,很是直接的将竹简递给了李斯,李斯还是有些懵,他不知道赵括给自己看这些做什么,可他还是翻开竹简,认真的看了起来。赵括一共是整理出了两套的官吏体系,第一套唤作“三公九卿制”,这制度看起来很详细,可是李斯这一眼看去,就发现了其中很多的不足之处。
李斯没有说话,他又继续看了下去。
随后的是三省六部制,看起来官职的划分比第一套还要详细的多,李斯就这样认真的看着,一言不发,赵括也不打扰他,两人正在看着,韩非忽然带着赵政走了进来,正想要说些什么,看到赵括和李斯正埋头看着竹简,就没有说话,只是吩咐赵政去别处玩,自己则是也坐在了一旁。
李斯看了很久,这才放下了竹简,他微笑着说道:“武成君是真正的贤才,这两套制度都是非常的完善,实在是让人敬佩。”,说着,他又起身朝着赵括大拜,说道:“这样详细的制度,是完全可以在秦国施行了。”
韩非不屑的看了他一眼,摇着头,赵括长叹了一声,又让李斯坐下来,这才说道:“我之所以将您叫来,就是因为这两套制度都不够详细,也不够完善,我想要请您来帮助我。”,李斯有些惊惧,急忙起身,说道:“您是天下公认的贤才,我是个没有才能的庶人,怎么能帮到您呢?”
“我不是不愿意帮忙,只是我才疏学浅,没有办法帮忙,也看不出这制度的不足之处,依我看来,这制度完全是可以施行的。”
韩非不再看他,看着赵括说道:“老师...我还是觉得第一套制度更有可行度,第二套制度所需要的官吏太多,将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起来,不仅会减慢行政的效率,还会造成国家耗费大量钱财去奉养官吏的局面,这对国家是不利的!”,赵括还是看着面前的李斯,心里满是纠结。
难道说如今的李斯还没有成长到后来的地步?
这三公九卿不就是他弄出来的吗?
赵括思索了片刻,方才对李斯说道:“荀子曾告诉我,您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在处理国事,制定典章制度方面,没有人是您的对手...难道您真的没有办法帮我吗?”
李斯看了看一旁的韩非,又看了看赵括,这才低着头说道:“我不敢指正您的不足,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赵括大喜,急忙说道:“请您说吧。”
“您看,三公为丞相,御史,太尉...您很详细的说出了他们的职责,而属吏的位置上,是否能再详细一些呢?您说太尉的职责是执掌四方兵事功课,在年末的时候站在殿的最前方...可是他的属吏...您只给一个长史?当然,有一个长史来帮助他,这也是可以的,可是太尉既然负责兵事,那就需要一位尉曹,负责士卒的调动迁移...”
“一位法曹来负责邮驿科程事....”
“我觉得太尉的起码需要二十位掾史属,二十多位的令史..他们可以是百石的官吏。”
“丞相需要的自然就更多了...要长史一人,掾属三十人,令史和御属也要有三十人才行啊...您看,记录文书,上章奏表,奏议..都需要有足够的官吏来帮忙...”
李斯说的很是小心,他有着一种极高的警惕心,大概是因为他从前担任底层官吏的原因,让他不敢向韩非那样“狂妄”的对待他人,他在面对除却荀子之外的其他人的时候,从不会说错什么话,也不会轻易的得罪权贵,大概是因为相同的性格,吕不韦倒是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赵括笑了起来,说道:“斯!您写下来吧!写下来吧!”
韩非早已准备了竹简和笔,李斯从他手中接过,这才开始书写了起来,赵括和韩非就凑上来看,李斯写的非常迅速,没有半点的迟疑,他写道:“奉常,一人,二千石,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君王,每选试博士。主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
“属丞一人,六百石,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
“下设:太史令一人,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设太祝令一人,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太宰令一人,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大乐令一人,掌伎乐....”,韩非终于瞪大了双眼,他惊讶的抬起头来,看着面前的李斯,李斯非常认真的书写了起来,从各个部门的官吏,到他们的属吏,再到属吏的属吏...
李斯非常的认真,偶尔也思索起来,翻看赵括的那些竹简,随后又迅速的提笔书写了起来。
李斯做事非常的周全,一直忙碌到了晚上,天色逐渐昏暗下来,他这才停了笔,只是,他还没有写完,赵括非常的开心,即刻为他安排了饭菜,一同吃了饭,这才继续探讨起编订的官职体系,赵括有着一些全新的看法,例如在卫生,教育,商贸等方面,是否也可以设立官吏呢?
这些都给了李斯很不错的启发,而韩非也帮着他修订,这个时候,韩非方才发现了李斯与自己在一些构想上的惊人相似,这让韩非很开心,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李斯早就明白了这一点,不过,他对待韩非就要显得略微冷淡。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三人基本上都是足不出户,整日在完善这些官职体系。
连荀子和公孙龙都听说了这件事,前来找他们。
李斯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他根据如今秦国的国情和需求,对赵括原先的三公九卿制进行了修改,从中央的官职到地方的官职,李斯都没有放过,赵括看着李斯所书写的那厚厚的竹简,这才明白,自己当初想的还是有些简单了,就拿内史来说,他原先制定的内史就是掌管钱财的官吏,划分十个属吏来帮他。
李斯却给内史安排了一位内史丞,一位内史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等属官,以及给这些令官各自安排的丞,史。所管辖的领域不同。其中内容的详细,让赵括都为之汗颜。还有这些人各自的俸禄,李斯也是安排的井井有条。三人不断的商谈,不断的改变,赵括又带着他们去参观秦国的各个行政部门。
秦王有令:任何人都不许阻挡武成君,武成君想要看什么,就让他看什么。
在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他们也发现了这制度的不足和空缺,在经历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后,他们终于完成了对三公九卿制的完善,或者说,他们是将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制度。制度的目的很明确,提高行政效率,让国家更好的行使职能,更全面的掌控国家的各个方面。
当赵括领着李斯,韩非两个人,走进了王宫,将这套制度放在秦王面前的时候,秦王浑身都颤抖了起来。他认真的看起了赵括拿出的这套制度,看向赵括的目光更是火热。
“好啊...好啊..看到您的这套制度,寡人方才明白,如今的秦国管制是多么的简陋...”,秦王便想要赏赐赵括,赵括本来想要推辞,秦王却急忙说道:“请您不要拒绝赏赐,在秦国,拒绝赏赐是违反律法的...是要被抓起来的。”,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的认真,不像是开玩笑。
实际上,秦国的律法的确是如此。
有罪过的人要接受惩罚,有功的人要接受赏赐,而不愿意接受的人,要被抓起来问罪。
像什么后来那样为了求名而数次辞让,不愿意前往太学将名额让给族弟,这样的行为在秦国是犯法的...给赏赐你敢辞让?给官位你敢辞让?直接剃你胡子看你还敢不敢再辞让!
赵括看了看低着头坐在自己身后的李斯,他站起身来,拉着李斯,让他也坐在了自己的身边,这才对秦王说道:“在这件事情上,立下了最大功劳的,还是这位李斯,他是荀子的弟子,这些制度,都是他和韩非来完成的...我并没有什么贡献,我所做的,只是请求他们帮忙而已,若是您要赏赐,可以赏赐他们。”
秦王惊讶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又看了看他身边的韩非,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好,好啊。”
“既然是武成君亲自举荐的贤才...那寡人是一定要重用的!”
秦王说着,随即,他神色又变得严肃了起来,他对赵括说道:“寡人这就召集群臣,即刻在国内施行这套官职制度!”
“这...会不会有些太快?若是有不稳妥的地方...”,李斯有些担心的开口询问道。
“拿着一柄锋利的宝剑,不用它去杀敌,却将它摆放在精致的案上拿来观赏,这是愚蠢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做事只想着它可能带来的危害,犹豫着不敢执行,这是懦弱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而在秦国,没有这样的人。”
ps:敲键盘敲得太用力....键盘被我按坏了...头疼啊。
李斯。
他知道那位跟随荀子身边的年轻人在将来会有多大的成就,不过,这位年轻人并不善谈,平日里总是献言寡语的,擅长倾听,赵括也曾跟这位年轻人聊过天,他发现李斯身上有很多跟韩非相似的东西,两人都对法制是非常看重的,并且都是不爱说话,汲取知识的速度非常的快,脑袋很灵活。
可实际上,李斯跟韩非是完全不同的。韩非在倾听他人的言语的时候,心里总是会想,为什么。这让他拥有了不断探索的毅力,他企图用法制来解释社会的兴盛衰亡,他阐述法制的本质,确定定义。而李斯可能想到的是,怎么做。故而,他更多的看重法制的实际作用,更偏向于实践。
赵括觉得,这个年轻人一定能帮上自己。
当他去找李斯的时候,李斯正夹在荀子和公孙龙之间,无法脱身,在短短的时日里,荀子就为儒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通过于公孙龙的辩论,制定了一套属于儒者的逻辑学定论,荀子是最看不起名家的,他一直都认为名家的学说没有半点的用处,不能拿来济世安民,可是真正与公孙龙辩论之后,荀子还是找到了名家的可取之处。
他对名家的评价也与从前不同了,名家也不是没有半点的作用,是仅有一点点作用的无用学派。
而公孙龙也改进了名家学说,名家学说在逻辑学,哲学等方面有杰出贡献,可是他的确是跟荀子所说的那样,没有具体的政治主张,名家的政治主张只有停止战争,无厚去尊这类,这只能说是一种提倡,算不上是治国的方针,公孙龙通过这段时日里自己与众人的辩论,在停止战争的基础上提出了与民休息,遏制贵族、官吏的私产,轻徭薄赋等政治主张。
这使得名家一跃而成为了可以被诸侯们所重用的学派。
两人受益匪浅,李斯当然收获也是不少的,虽然他对两人的观点都不认同。当赵括到来的时候,荀子正在火热的跟公孙龙大战,甚至都没有看到前来的赵括,李斯急忙走上前,拜见赵括。赵括笑着,看向了荀子两人,两人正按着君王之德开始了辩论,荀子认为,君王的道德在于他的主张,他的所为。
而公孙龙却认为君王的道德在于他的最后政绩,干得好了,让国家强大起来了就是明君,干不好再说什么他都是昏君。
李斯站在一旁,安静的听着。
“我这次来,是来找你的。”,赵括忽然开口说道。
李斯一愣,看了看赵括,这才问道:“不知道您有什么吩咐?”
“看来,他们还得辩论好长一段时间,还是去我那里说吧。”
当赵括带着李斯来到了自己院落的时候,门客们都有些惊讶的看着李斯,方才询问道:“荀子呢?”,赵括笑着说道:“我是找李斯有事,荀子并没有跟我过来。”,众人更加惊讶了,打量着面前的年轻人,这些人认识李斯,完全是因为他是荀子的弟子,李斯从不曾参与辩论,平日里总是在倾听,众人也不知道他的才能。
赵括跟李斯坐在院落内,这才从自己的身边拿出了一塌厚厚的竹简,放在了他的面前。
“您看...这是我整理过的官吏制度,尚未成型...”,赵括并没有多说什么,很是直接的将竹简递给了李斯,李斯还是有些懵,他不知道赵括给自己看这些做什么,可他还是翻开竹简,认真的看了起来。赵括一共是整理出了两套的官吏体系,第一套唤作“三公九卿制”,这制度看起来很详细,可是李斯这一眼看去,就发现了其中很多的不足之处。
李斯没有说话,他又继续看了下去。
随后的是三省六部制,看起来官职的划分比第一套还要详细的多,李斯就这样认真的看着,一言不发,赵括也不打扰他,两人正在看着,韩非忽然带着赵政走了进来,正想要说些什么,看到赵括和李斯正埋头看着竹简,就没有说话,只是吩咐赵政去别处玩,自己则是也坐在了一旁。
李斯看了很久,这才放下了竹简,他微笑着说道:“武成君是真正的贤才,这两套制度都是非常的完善,实在是让人敬佩。”,说着,他又起身朝着赵括大拜,说道:“这样详细的制度,是完全可以在秦国施行了。”
韩非不屑的看了他一眼,摇着头,赵括长叹了一声,又让李斯坐下来,这才说道:“我之所以将您叫来,就是因为这两套制度都不够详细,也不够完善,我想要请您来帮助我。”,李斯有些惊惧,急忙起身,说道:“您是天下公认的贤才,我是个没有才能的庶人,怎么能帮到您呢?”
“我不是不愿意帮忙,只是我才疏学浅,没有办法帮忙,也看不出这制度的不足之处,依我看来,这制度完全是可以施行的。”
韩非不再看他,看着赵括说道:“老师...我还是觉得第一套制度更有可行度,第二套制度所需要的官吏太多,将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起来,不仅会减慢行政的效率,还会造成国家耗费大量钱财去奉养官吏的局面,这对国家是不利的!”,赵括还是看着面前的李斯,心里满是纠结。
难道说如今的李斯还没有成长到后来的地步?
这三公九卿不就是他弄出来的吗?
赵括思索了片刻,方才对李斯说道:“荀子曾告诉我,您是他最得意的弟子,在处理国事,制定典章制度方面,没有人是您的对手...难道您真的没有办法帮我吗?”
李斯看了看一旁的韩非,又看了看赵括,这才低着头说道:“我不敢指正您的不足,但是也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赵括大喜,急忙说道:“请您说吧。”
“您看,三公为丞相,御史,太尉...您很详细的说出了他们的职责,而属吏的位置上,是否能再详细一些呢?您说太尉的职责是执掌四方兵事功课,在年末的时候站在殿的最前方...可是他的属吏...您只给一个长史?当然,有一个长史来帮助他,这也是可以的,可是太尉既然负责兵事,那就需要一位尉曹,负责士卒的调动迁移...”
“一位法曹来负责邮驿科程事....”
“我觉得太尉的起码需要二十位掾史属,二十多位的令史..他们可以是百石的官吏。”
“丞相需要的自然就更多了...要长史一人,掾属三十人,令史和御属也要有三十人才行啊...您看,记录文书,上章奏表,奏议..都需要有足够的官吏来帮忙...”
李斯说的很是小心,他有着一种极高的警惕心,大概是因为他从前担任底层官吏的原因,让他不敢向韩非那样“狂妄”的对待他人,他在面对除却荀子之外的其他人的时候,从不会说错什么话,也不会轻易的得罪权贵,大概是因为相同的性格,吕不韦倒是很喜欢这个年轻人。
赵括笑了起来,说道:“斯!您写下来吧!写下来吧!”
韩非早已准备了竹简和笔,李斯从他手中接过,这才开始书写了起来,赵括和韩非就凑上来看,李斯写的非常迅速,没有半点的迟疑,他写道:“奉常,一人,二千石,掌礼仪祭祀,每祭祀,先奏其礼仪,及行事,常赞君王,每选试博士。主大射、养老、大丧,皆奏其礼仪。”
“属丞一人,六百石,掌凡行礼及祭祀小事,总署曹事,其署曹掾史,随事为员。”
“下设:太史令一人,掌天时星历,凡岁将终,奏新年历...设太祝令一人,凡国祭祀,掌读祝及迎送神...太宰令一人,掌宰工鼎俎馔具之物...大乐令一人,掌伎乐....”,韩非终于瞪大了双眼,他惊讶的抬起头来,看着面前的李斯,李斯非常认真的书写了起来,从各个部门的官吏,到他们的属吏,再到属吏的属吏...
李斯非常的认真,偶尔也思索起来,翻看赵括的那些竹简,随后又迅速的提笔书写了起来。
李斯做事非常的周全,一直忙碌到了晚上,天色逐渐昏暗下来,他这才停了笔,只是,他还没有写完,赵括非常的开心,即刻为他安排了饭菜,一同吃了饭,这才继续探讨起编订的官职体系,赵括有着一些全新的看法,例如在卫生,教育,商贸等方面,是否也可以设立官吏呢?
这些都给了李斯很不错的启发,而韩非也帮着他修订,这个时候,韩非方才发现了李斯与自己在一些构想上的惊人相似,这让韩非很开心,他终于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李斯早就明白了这一点,不过,他对待韩非就要显得略微冷淡。在接下来的时日里,三人基本上都是足不出户,整日在完善这些官职体系。
连荀子和公孙龙都听说了这件事,前来找他们。
李斯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他根据如今秦国的国情和需求,对赵括原先的三公九卿制进行了修改,从中央的官职到地方的官职,李斯都没有放过,赵括看着李斯所书写的那厚厚的竹简,这才明白,自己当初想的还是有些简单了,就拿内史来说,他原先制定的内史就是掌管钱财的官吏,划分十个属吏来帮他。
李斯却给内史安排了一位内史丞,一位内史部丞,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等属官,以及给这些令官各自安排的丞,史。所管辖的领域不同。其中内容的详细,让赵括都为之汗颜。还有这些人各自的俸禄,李斯也是安排的井井有条。三人不断的商谈,不断的改变,赵括又带着他们去参观秦国的各个行政部门。
秦王有令:任何人都不许阻挡武成君,武成君想要看什么,就让他看什么。
在进行了实地考察之后,他们也发现了这制度的不足和空缺,在经历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后,他们终于完成了对三公九卿制的完善,或者说,他们是将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结合起来,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制度。制度的目的很明确,提高行政效率,让国家更好的行使职能,更全面的掌控国家的各个方面。
当赵括领着李斯,韩非两个人,走进了王宫,将这套制度放在秦王面前的时候,秦王浑身都颤抖了起来。他认真的看起了赵括拿出的这套制度,看向赵括的目光更是火热。
“好啊...好啊..看到您的这套制度,寡人方才明白,如今的秦国管制是多么的简陋...”,秦王便想要赏赐赵括,赵括本来想要推辞,秦王却急忙说道:“请您不要拒绝赏赐,在秦国,拒绝赏赐是违反律法的...是要被抓起来的。”,秦王说这句话的时候,非常的认真,不像是开玩笑。
实际上,秦国的律法的确是如此。
有罪过的人要接受惩罚,有功的人要接受赏赐,而不愿意接受的人,要被抓起来问罪。
像什么后来那样为了求名而数次辞让,不愿意前往太学将名额让给族弟,这样的行为在秦国是犯法的...给赏赐你敢辞让?给官位你敢辞让?直接剃你胡子看你还敢不敢再辞让!
赵括看了看低着头坐在自己身后的李斯,他站起身来,拉着李斯,让他也坐在了自己的身边,这才对秦王说道:“在这件事情上,立下了最大功劳的,还是这位李斯,他是荀子的弟子,这些制度,都是他和韩非来完成的...我并没有什么贡献,我所做的,只是请求他们帮忙而已,若是您要赏赐,可以赏赐他们。”
秦王惊讶的看着面前的年轻人,又看了看他身边的韩非,忍不住的笑了起来。
“好,好啊。”
“既然是武成君亲自举荐的贤才...那寡人是一定要重用的!”
秦王说着,随即,他神色又变得严肃了起来,他对赵括说道:“寡人这就召集群臣,即刻在国内施行这套官职制度!”
“这...会不会有些太快?若是有不稳妥的地方...”,李斯有些担心的开口询问道。
“拿着一柄锋利的宝剑,不用它去杀敌,却将它摆放在精致的案上拿来观赏,这是愚蠢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做事只想着它可能带来的危害,犹豫着不敢执行,这是懦弱的人才会去做的事情...而在秦国,没有这样的人。”
ps:敲键盘敲得太用力....键盘被我按坏了...头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