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货郎 第73节
  然后,这种酒出来了,几位流连烟花柳巷的书生自然听过这句话。
  此时立刻明白其中的意思。
  原来真的不是暧昧之言!真的是形容这种酒的啊!
  这次试饮让黄桂稠酒名声大噪。
  估计纪彬都想不到,自己会用这种方式给这酒添名声。
  而平喜楼也公布了接下来如何售卖。
  白色瓶,胭脂瓶,各七十七个,只能成对地买。
  七夕开始卖。
  卖完结束。
  只有这轮价格是五钱一瓶。
  等到七夕结束,一瓶黄桂稠酒恢复原价三钱银子,可以单瓶买,也可以成对买,成对就是五钱银子两瓶。
  至于七夕之后什么时候开始卖?
  那就不知道了,因为要等人家纪滦村的人酿出来。
  可以,不愧是平喜楼。
  能当春安城的第一,果然是有原因的好吧!
  这就是饥饿营销吧?
  精准把握有钱人的心理。
  确实,七夕之后再买会便宜,可是!作为一个尊贵的有钱人!你手里是不缺一两银子的!你肯定要在第一时间买到啊!
  燕行首都喜欢的酒啊,你能不买吗。
  再不行送给相好也行吧?
  至于只有七十七瓶,这话也不假。
  因为此时春安城的达官贵人家中,都有两瓶黄桂稠酒,平老板都送人了,自己手里肯定没有了啊。
  外面追捧热闹的昂贵新酒,他们这些达官贵人却可以轻易得到。
  甚至是平老板包了包装送过来的。
  一时间,黄桂稠酒的名声在春安城响亮起来。
  从高端客户,达官贵人们。
  到中端客户,平喜楼常客们。
  再有大街小巷的惊人传说。
  纪彬合上信,扶额道:“柴力,帮我去新棣庄一趟,告诉邓家兄弟那彩陶瓶再追加一千。”
  柴力拱手要去,纪彬顿了顿:“等等,三千吧,三千更稳妥。”
  “总觉得这个酒要供应不上了!”
  第40章
  纪彬想的没错,这个酒确实快供应不上了。
  七夕这天,整个平喜楼都在为黄桂稠酒兴奋,不少客人买了之后,呼朋唤友品尝。
  毕竟只有七十七对啊,能买下来的,不光是有钱,还有人脉。
  春安城不少人都在感慨,他们城里到底有多少有钱人,竟然肯花一两银子买两瓶酒?
  但平喜楼的客人们,自然听不到这些感慨。
  就算听到了也觉得很得意好吧。
  刚开始有人还怕这个酒言过其实,但尝了第一口,就让人觉得这什么神仙酒!
  喝着绵甜的黄桂稠酒,喝着小曲,跟好友吟诗作赋,这日子就跟神仙一般。
  这还不是其他那种烈性酒,而是适合慢慢品鉴,慢慢享受的酒。
  用现代化来说,就是氛围酒!
  神仙酒!这就是神仙酒!
  早知道就不让好友们一起喝了!
  主要是糯米本来特有的清香,再加上黄桂跟糖调味,一切都是最自然,最舒适的口感。
  微醺,微醉,飘飘然。
  其中一个桌子上四个客人,很快瓜分完两瓶酒,硬是拉着平喜楼掌柜的再买。
  但这掌柜只是给平老板打工的啊,连连求饶,说是平喜楼也没有了,如果想要买,只能等邑伊县的人送过来。
  他们做得也不容易啊。
  一晚上下来,掌柜的衣领都要揪坏了。
  毕竟是七夕节,平喜楼本来就热闹,这样的酒一上来,更是让人回味无穷。
  平喜楼门口扎着彩绘金饰,门里尝着美酒,大约没有比这更快乐的日子了。
  春安城为黄桂稠酒赞叹的,不止平喜楼,还有不少达官贵人们。
  今日是七夕,满城的女子儿童都为这一天做准备。
  换上新衣,戴了新簪子,晚上家人一起在月光下祈福,祈祷每年都能如此快乐,再点燃香火,叩拜月神,以此“乞巧”。
  等拜完月神,一家人或登高楼,或摆家宴,尝美酒,吃美食。
  有些人家还要作诗为乐。
  反正山清公子就被逼着作诗了,因为他的刺史爹,还有他妹妹都起哄,说什么都敢用山清这个名号,还不作诗?
  他家有个怪哉的传统,那就是用清做字。
  像他祖父叫石清,父亲叫安清。
  祖父倒还好,但父亲谭刺史游历四方求学的时候,名号被喊得响亮,以至于现在都有人喊他谭清谭刺史,倒是忘记他的真名叫谭路平。
  这名字跟谭清还能扯上联系,一个是清,一个是路平,怎么看都是当好官的人。
  不管怎么样,山清公子谭承乐敢这么自称,那肯定会被调侃啊。
  有时候谭刺史都觉得,自己起名字是不是太草率了,承乐这名字,一看就不务正业。
  不务正业的谭公子把自己得的好酒拿过来,对谭刺史道:“爹你尝尝这酒,我敢肯定比黄米酒还好喝。”
  说着,给自己母亲还有妹妹也倒了杯。
  谭妹妹奇怪道:“怎么是白色的,不是牛奶羊奶吗?”
  “不是,你尝尝。”谭公子道,“可惜了,那纪滦村还有一种做鱼的食肆,鱼肉做的可太好吃了,只是不能带过来。”
  谭刺史见他这样,哼了声。
  好在今日过节,也懒得说他。
  但三人尝了这黄桂稠酒,都忍不住咦了声。
  味道竟然这样好?
  谭夫人又尝了一杯,眼睛微亮:“有些像汴京的奶酒,但是又比奶酒清爽。”
  谭夫人从小在汴京长大,如今到了春安城,日子虽然快活,但也不由地想念家乡美食。
  现在尝到这个黄桂稠酒,倒是跟奶酒很像。
  谭刺史知道她的想法,握住谭夫人的手道:“你若想饮奶酒,让承乐去汴京一趟。正好有些事他要去处理,回来的时候给你带几坛。”
  谭夫人点点头,但又有些担心:“他自己去吗?走水路还是坐车?”
  “骑马。”谭承乐认真道,“我还有几个护卫,骑马最快了。”
  “那怎么行?”谭夫人显然不放心,“还是走水路,慢些也没事。”
  谭承乐刚要辩解,就见他爹使了个眼色。
  好吧,他闭嘴,他闭嘴还不行吗。
  他们三个说话间,谭妹妹已经偷偷连喝三杯了,急得丫鬟连声道:“小姐,您可别喝了,一会要吃醉了。”
  谭承乐果然,见酒果然少了很多,笑话道:“我说你怎么这么安静,一看就在捣乱。”
  谭妹妹才不理他,蹭到父亲母亲中间:“不管,今日可是七夕,你们都要听我的。”
  这酒果然是不醉人的,十五岁的谭妹妹连喝三杯,也只是脸颊稍稍带了红晕。
  不光谭家人如此喜爱,城里不少达官贵人都尝到此酒,并让下人再去买些回来。
  等他们听到,这酒已经卖光的时候,不由得遗憾。
  最近怎么回事,他们想买什么酒,都会买不到。
  算了算了,都快习惯了。
  但不喝黄桂稠酒,怎么少了些味道呢。
  不少人都觉得,这酒太适合家宴时候饮用了,或者在宴会时候摆上来也是极好。
  一是好看,二是好喝不上头。
  谁都能饮几杯,特别是女子们,太适合这样的酒了。
  春安城有个王家,他们家的王夫人尝到黄桂稠酒,又看了看酒坛上的封条,那里写着邑伊县纪滦村。
  这个纪滦村怎么看怎么眼熟。
  还是她待嫁的大儿女过来,提醒道:“这不是做莲池鸳鸯的村子们,娘你给我买的那套刺绣是真好看。”
  王夫人这才记起来,原来这个美酒跟那些刺绣是一个地方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