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全民抵抗
安克顿条约的签订无疑带给了还在抵抗的希尔迪王国和恩克兰共和国一记重创,尤其是被贝基军队牵制的第三军得到了解放,除去留下必要的边防部队外,其主力得以浩浩荡荡地向南方战场支援而去。
在得知第三军直接朝南方赶去以后,逃亡北方的希尔顿政府不由得长舒一口气,他们只面对了敌人的两个军就被从南部杀穿,首都都沦陷了,这要是再加入一个军的兵力,那完全不需要再抵抗下去,干脆点,可以直接投降了!
不过就算没有第三军的参战,他们的处境也不乐观,在首都地区的军队悉数投降后,还拥有战斗力的希尔迪军队就只剩下了先前北上进攻恩哥特王国的一个军和一些零零散散的残部,这些军队还大多因为首都陷落的因素士气低落,几乎每天都有出现逃兵。
可以说,希尔迪人完全是苟延残喘,他们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在南方,本就因为痛失主力而举国震动的恩克兰共和国还没从希尔迪首都沦陷的消息中缓过来,很快就又被贝基王国退出战争的消息砸得七荤八素,等他们好不容易把这个震惊的消息消化以后,就马上得到了另外一个重量级的消息。
鲁蒙第三军南下了!
和正在与他们交战的第五军不同,正在朝南方战场赶来的第三军可是历经战阵的精锐老兵部队,他们的战斗力比第五军这支新兵部队要更胜一筹——最重要的是,由新兵组成的第五军都能歼灭他们的主力部队,他们很难想象这支老兵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力会有多么恐怖。
第五军的表现的确让恩克兰人感到恐惧。
在维克多的指挥下,在贝克顿滩头登陆的恩克兰第三军被反包围在贝斯兰城外,经过数日的激战,同样由新兵组成的恩克兰第三军被击溃,大军兵败如山倒,几次突围都没能冲出包围圈,最后只能绝望地向敌人投降。
贝斯兰港口外的恩克兰海军最终还是没有丧心病狂地向城市发动炮击,战友和战舰成为敌人的人质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还是当前不容乐观的局势,他们虽然一直漂在海面上,可并不是消息闭塞的,他们也知道陆地上的战况。
可以确定的是,陆地上的战场已经落败了,敌人很有可能反攻打过国境线,在他们的国家里作战,他们现在对那座城市炮击,只会招来鲁蒙人的疯狂报复,他们可不想干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摩尔多地区的战场上,同样陷入包围的恩克兰第一军和第二军的运气就要比南方的第三军的友军们好得多了,因为他们有着从本土赶来的援军的接应,从恩克兰国境直接发起进攻的恩军第四军虽然先头部队遭到了伏击并被击溃,但后续跟上来的军队还是凭借着数量优势逼迫暴露的伏兵不得不后撤。
这下,摩尔多地区的鲁军第十师、第三师和第二旅反而成为了被反包围的对象,前有狼后有虎,就算他们顽强抵抗,还是被充满求生意志的恩克兰军队冲破防线,双方随即在阵地上展开式肉搏,人数占据劣势的鲁蒙军队很快被歼灭,指挥官恩多姆率领只能率领残部撤入摩尔多城堡,眼睁睁看着敌人与援军汇合。
终于打破防线的恩克兰军队没有功夫去理会逃入城堡内的敌人,他们还没来得及为与友军汇合而感到喜悦,就拖着疲倦的身体在友军的掩护下撤回国内。
等鲁蒙军队追击过来以后,敌人早已悉数撤离,他们只能望着那一地的尸体和城堡上空飘扬着的残缺的旗帜,深感惋惜。
惋惜过后,第五军没有急着继续进攻,他们先打扫战场,将战死者的尸体收敛起来集中火化,骨灰将会和抚恤金一起由国民生活部的官员送到阵亡士兵的遗孀手中,散落一地的枪械也统一收集起来,交到后勤部手里,那些枪械的零件可以用于给损坏的步枪维修更换,即使缴获的都是滑膛枪,其中的一些零件也是能通用的。
同时,维克多留下一个师的兵力防守南方,便率领其余兵力北上与主力汇合,当他抵达摩尔多地区的时候,也刚好先后收到了攻占希伦斯、贝基王国停战和第三军南下的消息,因此他没有急着下令发起进攻,而是等待第三军的到来,顺便让奋战多日的士兵们整顿修整。
恩克兰军队同样在边境加固防线和阵地,做好应对敌军进攻的准备,前线军队紧急备战,国内也在大规模军事动员,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越来越多恩克兰人应征入伍,他们将在经过短暂的军事训练以后就被送上战场,为国而战。
恩克兰议会并不想硬扛鲁蒙共和国这一庞然大物,北方的战果足以证明这个大国的可怕之处,他哪怕是在三线开战的情况下都能打爆一个国家,逼迫另一个国家退出战争,北方两个国家还是专精陆军的,和偏重海军的恩克兰军队相比战斗力可不止高了几个点。
就这样都能被硬生生打爆,实在令人恐惧。
虽然议会中的许多人都想要和鲁蒙共和国提出停战议和的请求,但国内的民意风向是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议和,那只怕会被当成懦夫和卖国贼戳着脊梁骨骂……
没人想要因为爱国而被这样对待,因此,在这种大势之下,议员们纷纷闭上了嘴,成为旁观者,为日后鲁蒙军队打过来提前做好准备,毕竟多一个准备就是多一条退路……
造成这种民意风向的原因还是国内自由不受政府制约的新闻报刊,以及在贝温南部被全歼的第三军,许多报纸都在呼吁国民誓死抵抗侵略者,为在贝温省内阵亡的士兵报仇——那些士兵的家人是背负仇恨的最主要载体,他们被报纸一忽悠,热血上涌纷纷加入军队。
尽管也有一些冷静的报刊抵制全民抗争的风气,但他们很快就被愤怒的士兵遗孀围攻,不得不闭上了嘴,无奈地看着越来越多人被报刊蛊惑着参战。
在得知第三军直接朝南方赶去以后,逃亡北方的希尔顿政府不由得长舒一口气,他们只面对了敌人的两个军就被从南部杀穿,首都都沦陷了,这要是再加入一个军的兵力,那完全不需要再抵抗下去,干脆点,可以直接投降了!
不过就算没有第三军的参战,他们的处境也不乐观,在首都地区的军队悉数投降后,还拥有战斗力的希尔迪军队就只剩下了先前北上进攻恩哥特王国的一个军和一些零零散散的残部,这些军队还大多因为首都陷落的因素士气低落,几乎每天都有出现逃兵。
可以说,希尔迪人完全是苟延残喘,他们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在南方,本就因为痛失主力而举国震动的恩克兰共和国还没从希尔迪首都沦陷的消息中缓过来,很快就又被贝基王国退出战争的消息砸得七荤八素,等他们好不容易把这个震惊的消息消化以后,就马上得到了另外一个重量级的消息。
鲁蒙第三军南下了!
和正在与他们交战的第五军不同,正在朝南方战场赶来的第三军可是历经战阵的精锐老兵部队,他们的战斗力比第五军这支新兵部队要更胜一筹——最重要的是,由新兵组成的第五军都能歼灭他们的主力部队,他们很难想象这支老兵组成的军队的战斗力会有多么恐怖。
第五军的表现的确让恩克兰人感到恐惧。
在维克多的指挥下,在贝克顿滩头登陆的恩克兰第三军被反包围在贝斯兰城外,经过数日的激战,同样由新兵组成的恩克兰第三军被击溃,大军兵败如山倒,几次突围都没能冲出包围圈,最后只能绝望地向敌人投降。
贝斯兰港口外的恩克兰海军最终还是没有丧心病狂地向城市发动炮击,战友和战舰成为敌人的人质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还是当前不容乐观的局势,他们虽然一直漂在海面上,可并不是消息闭塞的,他们也知道陆地上的战况。
可以确定的是,陆地上的战场已经落败了,敌人很有可能反攻打过国境线,在他们的国家里作战,他们现在对那座城市炮击,只会招来鲁蒙人的疯狂报复,他们可不想干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摩尔多地区的战场上,同样陷入包围的恩克兰第一军和第二军的运气就要比南方的第三军的友军们好得多了,因为他们有着从本土赶来的援军的接应,从恩克兰国境直接发起进攻的恩军第四军虽然先头部队遭到了伏击并被击溃,但后续跟上来的军队还是凭借着数量优势逼迫暴露的伏兵不得不后撤。
这下,摩尔多地区的鲁军第十师、第三师和第二旅反而成为了被反包围的对象,前有狼后有虎,就算他们顽强抵抗,还是被充满求生意志的恩克兰军队冲破防线,双方随即在阵地上展开式肉搏,人数占据劣势的鲁蒙军队很快被歼灭,指挥官恩多姆率领只能率领残部撤入摩尔多城堡,眼睁睁看着敌人与援军汇合。
终于打破防线的恩克兰军队没有功夫去理会逃入城堡内的敌人,他们还没来得及为与友军汇合而感到喜悦,就拖着疲倦的身体在友军的掩护下撤回国内。
等鲁蒙军队追击过来以后,敌人早已悉数撤离,他们只能望着那一地的尸体和城堡上空飘扬着的残缺的旗帜,深感惋惜。
惋惜过后,第五军没有急着继续进攻,他们先打扫战场,将战死者的尸体收敛起来集中火化,骨灰将会和抚恤金一起由国民生活部的官员送到阵亡士兵的遗孀手中,散落一地的枪械也统一收集起来,交到后勤部手里,那些枪械的零件可以用于给损坏的步枪维修更换,即使缴获的都是滑膛枪,其中的一些零件也是能通用的。
同时,维克多留下一个师的兵力防守南方,便率领其余兵力北上与主力汇合,当他抵达摩尔多地区的时候,也刚好先后收到了攻占希伦斯、贝基王国停战和第三军南下的消息,因此他没有急着下令发起进攻,而是等待第三军的到来,顺便让奋战多日的士兵们整顿修整。
恩克兰军队同样在边境加固防线和阵地,做好应对敌军进攻的准备,前线军队紧急备战,国内也在大规模军事动员,为了保卫自己的祖国,越来越多恩克兰人应征入伍,他们将在经过短暂的军事训练以后就被送上战场,为国而战。
恩克兰议会并不想硬扛鲁蒙共和国这一庞然大物,北方的战果足以证明这个大国的可怕之处,他哪怕是在三线开战的情况下都能打爆一个国家,逼迫另一个国家退出战争,北方两个国家还是专精陆军的,和偏重海军的恩克兰军队相比战斗力可不止高了几个点。
就这样都能被硬生生打爆,实在令人恐惧。
虽然议会中的许多人都想要和鲁蒙共和国提出停战议和的请求,但国内的民意风向是保家卫国,抗击侵略者,这个时候有人提出议和,那只怕会被当成懦夫和卖国贼戳着脊梁骨骂……
没人想要因为爱国而被这样对待,因此,在这种大势之下,议员们纷纷闭上了嘴,成为旁观者,为日后鲁蒙军队打过来提前做好准备,毕竟多一个准备就是多一条退路……
造成这种民意风向的原因还是国内自由不受政府制约的新闻报刊,以及在贝温南部被全歼的第三军,许多报纸都在呼吁国民誓死抵抗侵略者,为在贝温省内阵亡的士兵报仇——那些士兵的家人是背负仇恨的最主要载体,他们被报纸一忽悠,热血上涌纷纷加入军队。
尽管也有一些冷静的报刊抵制全民抗争的风气,但他们很快就被愤怒的士兵遗孀围攻,不得不闭上了嘴,无奈地看着越来越多人被报刊蛊惑着参战。